你以為是靠觸感?其實是流變在工作。
每一瓶擦起來「滑、薄、不黏」的保養品,背後都有許多次剪切測試。實驗室裡,質地的感受不是自由心證。我們會把「好推、不黏、薄、滑順」轉成可量化的參數:在被推開瞬間的黏度–剪切速率曲線、需要多大屈服應力才開始流動、推完後回彈時間常數(3ITT恢復率)、以及G'/G''(彈性/黏性比)。也就是說,推的時候要能快速變稀,停手後要在合理時間內回到原本的稠度與支撐力,而不是在皮膚上留下黏膩殘留。

增稠的目的在於控制流動性
增稠劑的作用不是讓產品看起來濃稠,而是讓配方在不同狀態下維持理想的流動與穩定。不同種類的增稠系統,會影響質地的變化節奏:
- 高分子型(Carbomer、Acrylates Copolymer):推開時黏度會迅速下降,是「好推」的主要來源。
- 天然多醣類(黃原膠、海藻膠):彈性高但恢復慢,使用過多會讓手感變得滯重。
- 油相凝膠(Hydrogenated Polyisobutene、Isododecane):提供油相的柔滑延展感,減少厚重與黏膩。
研發時要調整的,是剪切速率曲線:推開瞬間黏度下降的幅度,以及靜止後恢復的速度。這些細節會直接影響實際手感
「不黏」取決於水油釋放與平衡
黏感通常不是油太多,而是水分釋放太慢、油膜太厚。例如:
- Glycerin 過量且缺乏協同溶劑(如 Butylene Glycol)時,容易產生黏膩感。
- 若乳化不完全或油滴粒徑過大,會使質地顯得厚重不易吸收。
解法在於比例與相容性控制:
這些調整能讓產品推開時清爽、收得乾淨、不殘黏。
氣候條件會改變體感
同一瓶產品,在台灣濕熱夏季和日本乾冷冬季的使用感會完全不同。流變模型需要根據氣候條件調整:
- 濕熱氣候:讓油相在高剪切下快速變稀、結構回復時間短。
- 乾冷氣候:延長回復時間,使保濕成分停留更久。
氣候其實和保養方式息息相關,若能以數據預測不同環境下的質地變化,確保手感穩定、體驗一致,就會更精確。所以我們常聽到一些"為台灣氣候研發"、"台灣限定"等等,多少都有參考溫溼度等環境差ˋ。
現在你知道了,「好推不黏」不是感覺,而是可設計的結果。每一次的滑順,都是油水比例、增稠體系與流變參數之間的精確平衡。保養是科學,不是信仰或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