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rsaw - Sao Paulo - Warsaw. ph: Edward Wendt
從波蘭「出海」到巴西,究竟豪爾赫·扎爾斯祖平(Jorge Zalszupin,1922-2020)是如何提醒著人們:現代設計家具中,巴西仍占有一席之地?多得生產商 ETEL,其經典之作也不再「一票難求」了。
談及巴西的家具設計,立即會聯想到建築師出身的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而多得家具生產商 ETEL,這位大師的新版設計,也得以重回到業界的視綫之中。同時,該品牌在今年米蘭設計周中呈現過的 Claudia Moreira Salles 也讓這一領域的名單則逐漸增多。所以,在近期為祖籍於波蘭的巴西設計師豪爾赫·扎爾斯祖平(Jorge Zalszupin,1922-2020)策劃了回顧展《华沙 – 圣保罗 – 华沙》也就不讓人意外——顯然,欲收藏巴西現代設計家具的途徑已不難。但扎爾斯祖平的家具,又有何收藏價值?
原木精神,時勢所造
環看扎爾斯祖平的家具系列(更多點此),最顯然的材料之用,便是實木。其緣故,乃因爲在 1950 年代——亦即 扎爾斯祖平的許多原創設計的生產時期——巴西隊家具製造的主流觀念便是:無限地利用當地木材和自然資源。基於巴西木材種類繁多、色彩繽紛、擁有強度和耐用性,因此也有效激發設計師、建築師、裝飾師和木匠的無限靈感。最常用的木材品種包括:巴西鐵木(pau ferro)、巴西象牙木(pau marfim)以及極具代表性的玫瑰木(jacaranda)——這種木材已成為現代巴西家具的代名詞。

Warsaw Sao Paulo Warsaw Exhibition - ph by Edward Wendt
從技術層面而言,玫瑰木以其堅固和緻密而著稱,這使得它能夠建構精緻纖薄的結構,同時又不失強度。其色調從深紅色到深棕色,有時甚至是黑色,加上不均勻且對比鮮明的紋理,賦予家具獨特而雋永的外觀。儘管這類實木在當時享有盛譽,但家具製造商也運用其他材料和工藝,反映了技術和設計的變化。譬如切割膠合板、模壓層壓板、鐵、鋼、皮革以及蘆葦和稻草等天然纖維逐漸普及,這與現代設計的創新和功能主義精神相契合。
扎爾斯祖平對現代主義原則的堅持——亦即,重視材料的真實性和結構的透明度——也使得家具的連接元素通常清晰可見。榫卯、楔子和螺絲等傳統元素不僅發揮結構功能,還被刻意保留,作為美學表達的手段,體現了形式與細節之間的聯繫,這在軟墊家具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例如紐扣等小裝飾元素中也運用了木材。清晰可見、精心縫製的明線/斜線針跡,在視覺上豐富了家具的表面。自 1998 年以來,扎爾斯祖平設計的所有作品均由 ETEL 品牌限量生產。這些限量版作品採用與建築師成就相同的工藝,在每個階段都保持著一絲不苟的工藝,再次彰顯了對卓越、真實性和現代主義傳承的追求。

Warsaw - Sao Paulo - Warsaw. ph: Edward Wendt
不離本色,從頭開始
作爲全球現代主義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豪爾赫·扎爾斯祖平的背景,展現出的是「經典」的移民故事:原名為乔治(Jerzy),他於 1922 年出生於華沙的一個猶太家庭。15 歲時,當他第一次接觸到一本勒‧柯比意插圖的書,便決定將建築視爲他畢生的事業。但二戰爆發迫使他和家人逃離波蘭,於1939 年和家人落戶在羅馬尼亞,並在布加勒斯特大學獲得了建築學位。之後,他移居法國,但並沒有在那裡待太久——他想逃離飽受戰爭蹂躪的歐洲。札爾斯祖平後來回憶說,他之所以能活下來,多虧了「一系列奇蹟」。

Warsaw - Sao Paulo - Warsaw. ph: Pion Studio
到了 1949 年,札爾斯祖平已在巴西一座充滿活力、現代化的城市聖保羅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豪爾赫,象徵性地表達了他對新祖國的熱愛。儘管如此,他從未忘記自己的波蘭血統,這始終是他身分認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職業生涯始於聖保羅的波蘭建築師盧克揚·科恩戈爾德(Lucjan Korngold)的工作室。僅僅兩年後,札爾斯祖平則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兼家具製造廠——L’Atelier,憑藉對形式的精準把握和敏銳觸覺,他精通了異國木材的彎曲和塑形技術。他的作品很快就因其獨特的設計和高品質的工藝而獲得認可,使他成為巴西設計和建築黃金時代的領導者之一。
1962年,札爾斯祖平受20世紀傑出建築師之一奧斯卡·尼邁耶之邀,加入負責為新興首都巴西利亞的政府大樓設計家具的團隊。他的標誌性設計,例如 Presidencial 扶手椅和優雅的玫瑰木書桌,已成為巴西現代主義的象徵。作爲建築師,他也參與了公共建築、辦公大樓以及住宅的設計,並始終秉持現代城市規劃和功能美的概念。如今,他可説是與尼邁耶齊名,成為巴西建築和設計的標誌性人物。如同地,他們的故居也都成爲了可訪的設計熱點:札爾斯祖平的 Casa Zalszupin 故居,如今已被改造成一座住宅博物館,兼作檔案館和展覽空間,這是由 ETEL 品牌的 Lissa Carmona 所構思的「新巴西」策劃。

Warsaw Sao Paulo Warsaw Exhibition - ph by Pion Studio
經典設計巡禮
Androrinha coffee table (1959 /2015)

摺紙般的結構是設計的靈感來源。成品乃出自於設計師在為建築師 Julio Roberto Katinsky 進行 Leaf Table 的設計計劃而出。後者在 L' Atelier 創立之初就曾擔任其設計師。
Dinamarquesa armchair (1959 / 2006)

Dinamarquesa 扶手椅將有機造型與簡潔明快的線條巧妙融合,體現了現代斯堪的納維亞設計風格,尤其借鑒了漢斯·韋格納 (Hans Wegner,1914-2007) 和芬·尤爾 (Finn Juhl,1912-1989) 的作品。扎爾斯祖平在談到自己作品中的北歐元素時,也承認了這種親和力:「它至今仍保留至今。我甚至把我的第一把椅子稱為『丹麥』椅子。」在另一次採訪中,這位設計師在談到自己的家具時,透露了更多關於這款產品的細節。於1959年製造,採用巴西玫瑰木和靠墊製成,椅腳呈細長狀。扶手和前腿的設計令人聯想到尼邁耶為 Alvorada Palace 設計的柱子。
Cubo armchair (1960 / 2020)

這款扶手椅與其早前的作品截然不同。該系列的一些全軟墊家具以其舒適性而備受讚譽,其造型彷彿雕刻而成的立方體,清晰可見的接縫更突顯了其獨特的造型。在 L'Atelier 旗下推出的第一版時,沙發和扶手椅以模組化的方式生產,座椅數量從一人到三人不等。重新推出的版本則是一款四人沙發。
Ondine armchair (1980 / 2014)

座椅和靠背造型自然,弧形金屬框架包裹著模塑泡棉,並覆以柔韌的織物。這些設計理念和材質成就了 Ondine 扶手椅,它以其強勁而獨特的外觀脫穎而出。這款扶手椅是設計師為他的海濱別墅打造的原型,從未量產或銷售。
Pétalas Coffee Table (1959 / 2006)

作爲設計師最有辨識度的作品之一。其弧度挑戰了木質結構,令人聯想到花瓣,並以巴西鐵木精湛地打造而成。
Tea Trolley(1959 / 2006)

飲茶習慣的傳播使得推車成為現代家居的必備單品。 設計師的靈感源自波蘭嬰兒車。它的獨特之處及其在傳統家具中的現代形象使其脫穎而出:鐵框架、黃銅側輪、可拆卸的底架和托盤(均採用弧形和雕刻木材製成),以及一個木製旋轉支架。毫無疑問,這是一件雕塑般的作品,其流暢的線條和輕盈的質感彰顯著它的存在感。
Triangular armchair(1959 / 2015)

設計師於 1960 年代創作的三角扶手椅,明顯受到偉大建築師莉娜·波·巴迪(Lina Bo Bardi)的理念與美學影響。莉娜的創作靈感源自巴西流行文化,尤其是在聖法蘭西斯科河上航行的船隻吊床。這件作品由鐵製成,並飾有木質細節,以及一個由帆布或皮革製成的懸掛式座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