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常見的誤會,有位同學問我:「老師,我都有分批買進啊,怎麼還是被套?」這句話,其實很多人都說過。問題不在「有沒有分批」,而在「你分批的節奏對不對」。
🎯 一、先分清楚你是哪一種週期
先簡單將投資週期一刀切成兩種:
👉 短期價差型
👉 長期配置型
兩者的思維,完全不同。
🔹短期價差
指的是操作週期在1~2天、或 1個月內。買進的位置通常不會超過三個:關鍵壓力區突破、回檔轉強、創新高追價。因為短線的重點是買在有效率的「轉折」位置,不是攤平成本。漲勢強的時候,甚至一天內佈完三批都很正常。
🚫 錯誤示範:
想做短線,卻每天零星買一張、兩張。這表示你根本沒在看支撐壓力,只是憑感覺在分批。結果不但沒掌握精準買點,反而讓節奏全亂。
🔹長期配置
週期通常拉長到 1~2 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時候才是另一種分批發揮功能的地方。把資金切成 10~20批次,可以每月或每半月買一批,靠時間攤平成本、降低波動風險。
🚫 錯誤示範:
打算長期投資,卻一週內把資金全買完,幾乎快要變成單筆投入,這樣就沒有平均成本跟降低風險的效果,究竟買得高或低全看運氣。(當然長期投資也可以單筆投入,但那又是另一種策略,以後再聊)
⚖️ 重點在這一句:
策略要與週期對稱,短期看轉折,長期看平均配置。如果顛倒使用,分批就不再是風險控管,而是效率殺手。分批買進不是保險,而是紀律的延伸。時間決定策略,策略決定結果。把短期的心放進長期的盤,就會亂;把長期的錢放進短期的節奏,就會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