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消費者的注意力比鑽石更稀有,多數品牌砸大錢買流量,最終只換來短暫記憶和一次性交易。但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有些品牌能讓顧客主動追隨、不斷回訪,甚至願意排隊等候?答案藏在我們的大腦深處——多巴胺(Dopamine)。
數位行銷的競爭,已從「搶奪曝光」升級為「設計渴望」。當你能精準觸發這個掌管獎勵、動機與成癮的神經開關,就等於握有顧客行動的黃金鑰匙。WUGI分析神經科學基礎的行銷模型:多巴胺行銷REC黃金三步驟。

中文怪物參賽區
什麼是多巴胺行銷?比「感覺良好」更強大的秘密
多巴胺不只是「快樂激素」,更是驅動人類行動與預期的神經物質。你對中獎的期待、對新訊息的好奇、對美食的渴望——這些都是多巴胺在活躍。成功品牌,就是一台精密的「多巴胺分泌機」,提供的不只是產品,更是讓顧客持續追求、無法自拔的體驗循環。我們將多巴胺的心理誘因,提煉為一個高效框架:REC 模型。
掌握多巴胺開關,就掌握了人心。
REC 模型黃金三步驟:打造上癮的顧客體驗循環
.R (Reward & Motivation) — 獎勵與動機
.E (Emotional Regulation) — 情緒調節
.C (Cognitive Function) — 認知功能
步驟一:R (Reward & Motivation) — 創造渴望與期待
多巴胺最擅長刺激「預期獎勵」。比起穩定獲得,不確定的驚喜更能激發多巴胺。成功品牌懂得設計「追逐感」,讓顧客為獲得獎勵而主動參與。
.策略目標:激發參與動機,強化行動力
.設計核心:將獲得設計成一場「挑戰」或「尋寶」
.實務應用:
+遊戲化體驗 (Gamification) :集點系統、等級制會員(如誠品金卡任務)、轉盤抽獎
+預期獎勵:限時預購禮、拆箱盲盒驚喜(如唐吉軻德的叢林式陳列)
+進度視覺化:「再消費 $500 即可升級 VIP」、「集滿 8 點送咖啡」
+運用心法:獎勵必須是他們努力『掙得』的,而非輕鬆『得到』的。 讓顧客為此付出時間和努力,獎勵的價值會更高。
步驟二:E (Emotional Regulation) — 營造共鳴與黏著度
多巴胺與情感迴路緊密相連。當品牌觸動正向情緒或深度共鳴時,顧客與品牌的連結就會被強化,建立起「好感度」與「忠誠度」。
.策略目標:激發情緒共鳴,傳遞品牌溫度
.設計核心:訴諸感官與內心價值觀
.實務應用:
+故事性內容行銷:感人、治癒或鼓舞人心的品牌微電影如金士頓《記憶月台》
+感官體驗升級:環境氣味、背景音樂、特殊燈光設計,創造獨特五感體驗
+價值觀行銷:透過社會責任(ESG)或公益活動如一塊捐伊甸,讓顧客感受參與善舉的滿足。
+社群歸屬感:打造品牌社群、粉絲專屬活動,創造「我們是一家人」的認同
+運用心法:情緒是記憶的標籤。 產品會被遺忘,但顧客因你而感受的溫暖或感動,將成為長久的品牌資產。
步驟三:C (Cognitive Function) — 強化記憶與認知清晰度
多巴胺也影響學習與注意力。行銷必須設計成易於理解、易於記憶,並能形成清晰「品牌標誌」,以對抗市場的資訊干擾。
.策略目標:提升品牌記憶度與認知清晰度
.設計核心:系統化、可重複的記憶點
.實務應用:視覺標誌與重複曝光 固定發文節奏、一致品牌色系、重複使用的 Slogan,創造可預期的記憶錨點
+互動式學習:心理測驗、知識問答、趣味遊戲,讓顧客在互動中記住品牌
+可連載的故事線:品牌歷程、角色故事,將品牌資訊包裝成連載劇集
+簡化決策路徑:清晰的產品分類、直覺的購買流程,降低認知負擔
+運用心法:複雜的問題,清晰的答案。 運用結構化、故事化方式呈現品牌,減少顧客認知負擔,記憶自然深化。
真正的忠誠,源自「期待」而非「滿足」。
多巴胺行銷REC模型實戰案例
Ku's dream酷的夢頻道的「中文怪物」挑戰賽,其內容主軸為一場中文競賽真人秀,這部影片它在節目設計上,巧妙地運用了多巴胺行銷所強調的獎勵、動機與上癮機制來抓住觀眾與參賽者。
多巴胺行銷REC模型(獎勵、情緒、認知)目的在設計讓人產生渴望並高度黏著的體驗,這部影片的競賽結構,就是一個絕佳的「體驗設計」。
1. R:獎勵與動機 (Reward & Motivation)
這是多巴胺行銷最核心的驅動力,影片將其運用到極致:
.高額獎勵刺激渴望:影片不斷強調 30 萬元的現金大獎,這是一個極大的外部獎勵,直接刺激參賽者(和觀眾)的期待感和動機。
.遊戲化/成就感:參賽者必須通過層層關卡晉級,每次晉級(如答對題目)都能立即獲得成就感(綠燈亮起)。這種「任務導向」的設計,讓參賽者持續投入。
2. E:情緒調節 (Emotional Regulation)
影片透過環境營造和劇情鋪陳,激發強烈情緒共鳴:
.戲劇化場景刺激興奮:許多參賽者提到場景設計很像「魷魚遊戲」或「恐怖電影」,這種高壓、高張力的環境,會激發觀眾的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帶來興奮感和緊張感。
.懸念與意外:每次公佈晉級名單或淘汰者時,都充滿懸念,這種結果的不確定性比穩定獲勝更能刺激多巴胺分泌 。
3. C:認知功能 (Cognitive Function)
影片以清晰、有記憶點的方式呈現,加深觀眾印象:
.鮮明的主題設計:「中文怪物」這一主題本身極具記憶點。
.視覺化回饋:答題板的紅燈(失敗)和綠燈(晉級),提供了清晰、即時的視覺回饋,強化了觀眾對遊戲機制和進度的理解。
行銷的未來,是愉悅經驗的設計者。
總結來說,雖然影片內容並未談論「行銷學」,但其成功的節目設計,正是因為它無意中遵循了多巴胺行銷的原理,將一場中文語言競賽轉化為一場充滿高額獎勵、激烈情緒與高度參與感的上癮「體驗行銷」,創造雙贏話題性。
多巴胺體驗行銷常見問題
Q:為什麼傳統砸大錢買流量的行銷方式容易失效?
A:因為流量只能帶來短暫曝光,卻無法激發顧客的內在動力,多數品牌只想著「讓人看到我」,卻忽略了「讓人想要我」。真正有效的行銷,不是拚曝光量,而是設計渴望——透過多巴胺行銷的REC模型,用獎勵、情緒、認知三重驅動,將一次性交易轉為終身黏著。
Q:多巴胺行銷中,為什麼「不確定的獎勵」比「穩定的獎勵」更有效?
A:多巴胺的核心機制是驅動「預期」而非「滿足」。當顧客知道一定會得到獎勵時,多巴胺分泌就停止了;但當結果不確定時,大腦會持續渴望,不斷期待下一次的驚喜。這就是為什麼轉盤抽獎、限時預購、盲盒拆箱這類設計能上癮——因為懸念本身就是最強的多巴胺觸發器。
Q:如何用REC模型實際設計一個讓顧客「上癮」的品牌體驗?
A:三個步驟缺一不可。首先用R(獎勵與動機)設計挑戰感——讓顧客為獲得獎勵而主動參與,而非被動接收,其次用E(情緒調節)建立共鳴——透過故事、感官、價值觀打動人心,讓品牌成為情感寄託,最後用C(認知功能)強化記憶——用清晰的視覺標誌、重複的記憶點,確保品牌深深刻在顧客腦海。就像《中文怪物》挑戰賽,結合高額獎金、戲劇化場景和即時視覺回饋,無意中完美詮釋了這個模型。
也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Read more:WUG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