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友人小莉喝下午茶。
小莉問:「最近,有看那些書?」
「讀了本容格的大作,讀了個寂寞。」她帶著消遣的語氣問:「怎麼讀了個寂寞?」
我自白道:「過去看了些心理學書籍,運用容格心理學的觀點,我想直接從大師的作品入手,書籍的前半部還讀得懂,後半部提及大量西方神學、煉金術,我沒有這類的背景和素養,書是讀完了,可是沒讀通,我的層次只適合淺白的轉譯,這本書我是不會讀第二次的,不就是讀了個寂寞。」我對大師的作品宣告投降。
禮尚往來,我問小莉:「妳最近有讀什麼好書?」
「沒讀到喜愛的,可是我計劃讀易經,學卜卦,書都買了,但還沒看。」
「大工程,妳買那個版本?」我深吸一口氣。
「傅佩榮。」
我心想也太有默契了,自己最近也想入門易經,就是覺得難。我對小莉說:
「我最近也是考慮買易經有關的書籍,不過我想買王思迅寫的。」
「怎麼不買?」
「是易經吔!六十四卦,怕自己讀不通,或者讀到一半不想讀,最後又是讀了個寂寞,家裡又多一本厚厚的書,太占空間了。」
年輕時我可沒那麼多顧慮,有些書甚至只是看見封面合口味就購買。喜歡的書可以重複讀個十幾次,可是就有幾本書直到回收或送出去前都沒翻過。現在買書反倒是謹慎,年輕真好,有浪費的底氣。
不過提到買書浪費,也比不上我姐姐。姐姐過去經營公司,一度負債比過高,壓力爆表。那會兒她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閲讀大師級的管理相關書籍,反而買了很多言情小說,一次都是十本起跳,誇張!
晚上就窩在床上讀著言情小說,在床鋪的斜前方的牆邊擺個紙箱,只要她覺得劇情太瞎太扯,決定棄書,就把書如投籃般,投入紙箱,像是一種情緒的宣洩,有時沒投進紙箱,掉出紙箱外邊,她的狗狗來福就會用嘴叼書,把書叼到紙箱內,然後回眸望向主人,露出一付無奈包容的神情。
她累積了幾箱只讀一兩頁的小說,最終都資源回收了,隨著資金周轉不那麼困窘,她的失心瘋購買書的舉動也消失了。我想,那些品質不一的言情小說和狗狗來福一樣,給不了她事業上的幫助,倒成為她的避風港。有時,也很難定義一本書的價值,那個當下,她就需要這類的書籍吧!
我學生時代讀微積分,學到後半段就卡殼,一次段考前的假日,實在是解不明白了,於是沖了碗泡麵,把微積分的課本壓在泡麵碗上,之後這本微積分課本成了泡麵專用板,終於發揮了它的功用,這門學科,我同樣也是讀了個寂寞。
最後還是決定上網購買了王思迅著作的《易經白話講座》!也考慮要不要買個電子書閱讀器,時代都進步至此,我倒像是穿越劇的古人,還是讀著實體書,習慣手拿紙本的老時光,只是自己好久不吃泡麵了。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