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 Mech Muse!
這篇文章要帶你了解一則來自印度的重要新聞:BARC(印度巴巴原子研究中心)同時推進三款小型核反應爐(SMR),包括 200MWe Bharat SMR、55MWe 偏遠用小型反應爐、以及 5MW 高溫氣冷堆(鎖定製氫應用)。這不只是核能科技的進度更新,更關係到全球能源轉型、供應鏈機會,甚至可能跟台灣的產業有交集。
看完這篇,你會知道:這則新聞的重點是什麼、它背後的政策與時間線、有哪些應用場景值得深入觀察。
📰 BARC 同時開發三種小型核反應爐

2025 年 10 月 20 日,印度媒體 Mathrubhumi 報導,BARC 正同時開發三種小型核反應爐:
- Bharat SMR(BSMR-200):200MWe 級別,概念設計已完成,進入審查階段。未來瞄準替代燃煤電廠與高耗能產業的自備電方案。
- SMR-55:55MWe 小型反應爐,專為偏遠地區或離網場景設計。
- 5MW 高溫氣冷堆(HTGR):主打高溫製程熱與製氫,未來有望用在鋼鐵、鋁業或化工等產業。
這不是空泛的政策口號,而是實際進度:BSMR-200 已經走到監管審查,而且明確點出航運、能源密集產業、甚至可能的岸電或氫能應用。這顯示印度正把 SMR 從構想推往「示範與落地」。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則新聞:就是「印度三箭齊發,SMR 正準備走出實驗室」。這讓印度的核能轉型策略,更加具體、可觀察。🌍
⏳ 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政策與時間線整理
要理解這則新聞,我們得把時間線拉開來看。
印度政府早在 2023 年就提出,要在 2047 年把核電裝置容量從不到 9GW 拉升到 100GW。這樣的野心,代表光靠大型反應爐不夠,必須同時推動模組化、可快建的小型反應爐。
📌 2023–2024 年:SMR 被正式納入國家敘事
印度高層開始公開談論「Bharat 小型反應爐」,強調它會基於既有重水反應爐(PHWR)技術,轉化成模組化設計,降低研發風險。
📌 2025/03:概念設計完成並進入審查
《Nuclear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指出 BSMR-200 概念設計已完成,正式進入審查程序,意味著接下來可以往示範工程與場址選定邁進。
📌 2025/08:官方文件背書三型 SMR
印度政府對國會書面報告中,清楚列出三款 SMR:200MWe BSMR、55MWe 離網 SMR、以及 5MWt HTGR。並強調這些會作為「示範機組」來開發。
📌 2025/09–10:應用場景浮現
近期媒體開始討論這些 SMR 的應用場景,包括航運核動力、工業製程供熱、替換退役燃煤電廠等。到了 10 月,BSMR-200 被確認「已進入審查」,更明確地連結到工業與交通領域。
這樣的時間線,讓我們可以看到:印度從政策喊話,逐步走到設計完成、審查啟動、應用場景討論。這就是為什麼這則新聞格外重要,因為它不再是「藍圖」,而是「準備啟動示範」。🔥
🔍 哪些細節最值得我們深入關注?
光知道有三款 SMR 還不夠,我們要看裡面的「亮點」。
1️⃣ BSMR-200:技術穩健的示範首選
它基於印度熟悉的壓水重水爐(PHWR),再加入模組化與被動安全設計。這意味著監管溝通比較容易,也能快速進入實證階段。印度還計劃將它放在退役燃煤場址,直接替換現有基礎設施。
2️⃣ SMR-55:解決偏遠與離網需求
印度幅員遼闊,電網覆蓋不足。55MWe 的小型機組,可以服務礦區、離島、軍用設施,甚至邊境哨所。這對印度的能源安全與電網補課特別有價值。
3️⃣ 5MWt HTGR:小規模卻意義重大
高溫氣冷堆能提供 700–900°C 高溫,適合熱化學製氫。印度從小規模示範開始,目的就是先打通「核熱 → 氫 → 工業」的技術鏈條,再逐步放大。這對鋼鐵、鋁冶煉、化工等產業的減碳策略非常關鍵。
4️⃣ 航運應用:夢想與現實
新聞裡提到航運可能應用 BSMR-200。短期來看,比較務實的是岸電 SMR 或用 SMR 供應氫能/綠甲醇給船舶燃料,而不是直接把反應爐裝上民用船。這裡更多是一種政策「方向盤」,顯示印度想在能源與運輸雙軌推進。
5️⃣ 融資與監管:真正的挑戰
印度的專家顧問報告指出,如果從立項到併網還要 11–12 年,那就失去 SMR「快」的價值。因此接下來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能否縮短程序、搞定用地、燃料、保險與責任制度。這也是全球 SMR 都在面對的共同難題。
📌 總結與觀察
看到這裡,你大概已經明白,這則新聞不是單純的「印度又喊話了」,而是具體展開三款小型核反應爐的行動。那我們該怎麼持續追蹤?
👉 第一,看示範案選址與動工時間:只要 BSMR-200 開始示範工程,那會是印度核能轉型的重大拐點。
👉 第二,看產業結合案例:SMR-55 能否落地在偏遠礦區?HTGR 是否能穩定供應製氫?這些都是商業模式的關鍵。
👉 第三,看監管是否能加速:能否把建設週期從 12 年縮短到個位數,這才是判斷 SMR 成敗的真正考驗。
對台灣來說,這些進展也提醒我們:
- 核能不是只有大機組,SMR 可能是未來能源多元化的選項之一。
- 製氫與高溫工業應用,可能帶來供應鏈合作機會。
- 如何處理示範工程、監管程序、社會溝通,都是值得借鏡的課題。
如果你想持續追蹤最新進展,記得追蹤 Mech Muse。我會把這些複雜的新聞轉成清楚、好懂的文章,幫你省時間,快速抓到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