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刊登於Okapi。

再次覺得無聊呢?」
故事裡的這句話既是提醒,也是挑戰。
王淑芬老師把小說寫成一場鏡屋冒險,
讀者一面看見角色的掙扎,
一面又被推向對自我的追問。
一開使以為只是進入一個成長故事,
但很快會發現,
這更像是一場現實與虛構交錯的遊戲,
每一次映照都讓我重新思考,
什麼才是屬於自己的聲音?
✍️主角李雲寶是一個再真實不過的人物,
她帶著對文學的熱情,也帶著滿身的挫敗,
努力想要在書寫裡找到立足之地。
然而,
出版失利與靈感匱乏使她幾乎失去方向。
這時,她遇見一款名為「小說整理師」的 AI 軟體,
它的功能遠超過單純的編輯工具,
不僅能挑錯字、潤飾句子,
更能模擬不同文學大師的語氣,
針對人物塑造、情節設計、結構安排提出全面建議。
它甚至會召開一場「虛擬會議」,
讓幾個 AI 評審各自表態,
宛如公開的文學評審會。
這樣的設定既讓人覺得幽默,
也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因為它點出了當代創作者難以迴避的現實,
當 AI 可以如此「專業」,
我們還能堅持哪些是屬於人類的獨特性?
✍️雲寶在這段過程裡的心境轉折,
或許正是許多人會感同身受的部分。
剛開始,她對 AI 滿懷驚喜,
就像在黑夜裡遇見一盞明燈,
有人幫忙梳理故事,
有人指出她未曾注意的缺陷,
這感覺怎麼可能不好?
但隨著時間推移,
她慢慢發現自己正在失去控制感。
那些角色似乎不再聽從她的心意,
而是被外力重新安排,
故事的命運也逐漸偏離了她原本的期待。
小說精準捕的捉到這種矛盾感,
創作者渴望引導,但同時又害怕被牽引。
這不僅是雲寶的課題,
其實也是我們所有在 AI 時代裡努力保持自我的人的課題。
✍️正是在這樣的掙扎裡,
小說開展了更深的思辨,
AI 可以整理小說,但它能整理人生嗎?
當「可以更好」的建議一再湧現,
我們是否還能說那是屬於自己的作品?
文學若只是為了娛樂與消遣,
會不會有一天失去真正的靈魂?
如果一切都交由 AI 去「改善」,
作品是否會在完美的表層下,
失去那份獨特的人味?
這些問題都不斷滲透在小說裡,
既像嚴肅的拷問,也帶著幽默的自我嘲諷。
✍️這種矛盾不僅透過對白呈現,
更被小說結構推向極致。
全書同時展開三條敘事線:
李雲寶的現實人生、她筆下的小說《彩帶》,
以及小說整理師們對《彩帶》的討論與修訂。
三重架構交錯推進,形成奇妙的張力,
現實的徬徨滲進小說角色的命運,
小說又被 AI 拆解、改寫,
而AI的評論再反過來影響雲寶的生活抉擇。
讀者在這種鏡中鏡的閱讀經驗裡,
既像是在看一個女孩努力長大,
也像是在旁聽一場永不散場的文學評審。
那種被反覆拷問的感覺,
有時令人忍不住想笑,
有時卻又感到心頭一酸。
✍️小說的高明之處在於,
始終將焦點放在人身上。
AI 可以模擬風格,卻無法感受孤獨;
它能拆解結構,
卻無法理解失敗時的心酸與朋友伸手時的溫度。
✍️書中有一句話特別點醒人心:
「小說作者總在文字中,隱約藏著自己的人生。」
無論怎麼被改寫,
最難抹去的仍是那份生命的印記。
雲寶的徬徨,不是演算法能解決的,
而是她必須親自承受的課題。
讀者在她的掙扎裡,
看見的不只是角色,而是自己的影子。
正因為小說沒有把哲思寫得艱澀,
而是以真實的孤獨感為底色,
才讓人讀來格外動容。
✍️有一段文字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現在連沖泡式的味噌湯都有『減鹽版』,
人類的孤獨感也該透過某些方法減一減。
讀小說應該是不錯的簡便『減鹽』方式。」
這樣的比喻輕巧卻深刻,
把閱讀說成一種生活必需的調味。
因為我們確實可能在文字裡先經歷一次孤獨與迷惘,
於是到了現實,就多了一點抵抗寒冷的力量。
這樣的閱讀經驗,既真實又矛盾。
一方面,它揭露了創作在 AI 世代的危機;
另一方面,它又提醒我們,
唯有人類才能把親身的痛苦、記憶與愛,
轉化為文字的力量。
✍️故事會讓你笑,
因為 AI 評審的荒謬有時候比真人還搞笑;
故事會讓你酸,
因為雲寶的掙扎像極了我們自己;
故事更會讓你在闔上書之後,
心裡浮起久久不散的追問。
當小說被整理到近乎完美時,
靈魂卻可能在縫隙裡流失。
唯有人類的孤獨與愛,
才能在文字裡留下不可取代的重量。
《小說整理師》
作者|王淑芬
出版|親子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