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些瞬間讓人痛恨到想要抹去。
說錯的一句話,錯過的一次陪伴,
或者,來不及的最後一眼。

📚宋侑庭的小說《記憶書店》,
正是從這樣的痛苦出發。
智媛的人生,在母親罹患癌症的那年崩塌,
多年的病痛與照護,消磨了她所有力氣。
母親離世後,她的生活像時間被抽空的房間,
空蕩、無聲、無氣息。
醫生說她的哀悼期太長,
朋友說她該「走出來」。
但沒有人知道,
她早已連「走」的力氣都沒有了。
📚直到那個夜晚,那間書店出現在她面前。
滿室滿架的書,全都是屬於她自己的記憶,
那些她看過的書、說過的話、走過的地方,
甚至每一個她以為早已遺忘的片刻,
這些都是屬於她的「記憶之書」。
當她還在驚訝時,店員K走近説:
「這家書店是為還活著的生者,
伸出援手的存在。
在這裡,你將獲得──
三次回到過去、重寫記憶的機會。
你可以改寫那段你最悔恨的選擇,
修補那段你最想挽回的關係。
但請謹慎選擇。
每一次改變的代價,
都是你剩餘壽命的一部分。」
📚對智媛來說,這是她唯一的希望。
如果能再見到母親,
如果能阻止那場死亡,她願意付出一切,
於是,她打開了一本書回到某個午後。
智媛成功救回母親了嗎?
三次重返過去的機會,看似能夠扭轉命運,
實際上,卻是一場對「理解」的試煉。
在這個設定中,
作者拋出了一個殘酷的問題,
如果能用剩餘壽命換取回到過去的機會,
你願不願意?
📚讀著讀著,會被智媛的掙扎吸進去。
當我們失去摯愛時,
我們是否也曾無數次想過,
要是當時我多陪他一點、
要是當時我阻止他那麼做,
那些「要是」像針一般,
縫縫補補,卻永遠縫不合心裡的裂縫。
《記憶書店》很赤裸的把問題展開,
它誠實的說,過去也許能重來,
但命運,不會因此改變。
因為我們無法代替別人活,也無法替別人做決定。
📚當智媛試圖違抗母親的意願,
企圖延長她的生命卻無果時,
店員K再次輕聲提醒:
「您無法代替媽媽做選擇。
所以,您該做的事情,
是會依照您本人的選擇而改變的事情。」
這句話,像一道光,
劃開智媛心中最深的黑暗。
原來,
記憶書店從來不是讓人改變他人的命運,
而是讓人重新理解自己的心。
📚當智媛在書架間穿梭時,
她翻到了一段屬於「她未出生前」的對話。
那是她的父母,在昏黃的燈下,談論未來:
「有人說生小孩、組家庭,
都是需要很多犧牲的事情。
今後我們的生活會從『我』變成『我們』,
從『我們』變成以『孩子』為重。」
那一刻,智媛明白,
原來她的誕生,
不只是命運的偶然,而是愛的決定。
那些她以為「拖累父母」的歲月,
其實都是父母選擇「我們」的證據。
這一幕讓人動容,
也讓小說的主題更完整的浮現,
我們常想改變別人的選擇,
卻忘了,他們的選擇也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愛。
記憶書店最神奇的不是它幫人回到過去,
而在於它讓人明白,就算回到那一天,
那個人仍會做出她當時的選擇。
我們不能把「如果」當成救贖。
因為「如果」只會讓人困在無窮迴圈裡,
越想越深,越走越偏。
真正的轉折點,不是「把別人救回來」,
而是理解那時候的自己,理解那個時候的她。
換句話說,我們能改變的,
不是母親的病、不是真愛的離去,
也不是命運裡注定的悲劇。
我們唯一能改變的,是自己怎麼看待這一切。
當我們換了一個角度,
當我們願意承認
「她有她的選擇,我有我的責任」,
那麼過去不再是敵人,
而會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這本書療癒嗎?
我想它比療癒更深刻,它不是輕輕撫慰你,
而是請你誠實凝視自己的痛。
它明確指出,悲傷裡有自欺、愧疚裡有逃避。
但當你願意正視這些裂縫,
它也會給出最溫柔的答案。
回到最初的問題,
如果能用壽命換一次回到過去的機會,
你願不願意?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會動搖,
都會想回去補上一個擁抱、一個道歉。
但真正能讓生命重新開始的,
不是回到過去的機會,
而是此刻,你願不願意與自己和解。
📚人生不會因為我們的願望而重寫,
但我們能學著以不同的方式閱讀它。
就像書架上的每一本日記,
你無法撕掉裡面已經寫下的內容,
但你可以在空白頁上,寫下新的字句。
而那一頁新的文字,
也許就是我們重新開始的勇氣。
《記憶書店》
作者|宋侑庭
譯者|尹嘉玄
出版|春天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