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小新讀book,我會不定期分享會計知識、閱讀心得和投資理財相關的文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一個「起點」,引領你進一步思考和閱讀,豐富你的思維和知識。歡迎大家按下「追蹤」按鈕,這樣就不會錯過我最新的文章啦!此外,如果你也喜歡看影片,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小新讀book」,讓我們可以一起在學習的路上成長。
小新現在正式開放「線上會計家教服務」囉!如果你有相關學習需求,可以填寫以下表單,我會主動聯絡你安排試教(試教提供半價優惠😊):
👉https://forms.gle/x7BzefGoMBwbdChF9

在價值投資裡,有一個常被提到的觀念,叫做「安全邊際」。簡單來說,就是你買進的價格比公司真正價值便宜多少。這個差距越大,代表安全邊際越高,也就是說,萬一我們的判斷有誤或市場環境突然變壞了,這個「價差」能幫我們擋掉一部分風險。不過,問題來了,不同的公司,安全邊際要抓多少才算合理?是不是好公司可以抓少一點、體質比較差的公司就要抓多一點呢?對這件事,有沒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標準呢?
安全邊際不適用於不理解的公司
那我們來聽聽巴菲特是怎麼看的。巴菲特說,如果一間公司的產業環境、競爭狀況,或其他因素讓人覺得很難判斷、充滿不確定性,投資人就不應該試著靠「拉大安全邊際」來彌補這種不確定,而是乾脆放棄,去找自己更能理解、看得比較清楚的公司。也就是說,巴菲特寧願投資那些他覺得「知道答案」的企業。
舉例來說,像他當初遇到喜詩糖果或可口可樂這類公司時,就不需要特別設定很大的安全邊際。為什麽呢?因為他對這些企業的商業模式非常了解,也很有信心自己的判斷不會差太多。有時候,如果面對的是一家真正優秀的公司,太過堅持「一定要有很大的安全邊際」,反而可能錯過未來巨大的成長機會。巴菲特曾說,喜詩糖果是「夢想生意的原型」;而蒙格也稱它是「我們買下的第一家真正高品質的公司」。這樣的公司,正是他們願意降低安全邊際、放心出手的典型例子。
喜詩糖果是夢想生意的原型。
從喜詩糖果和可口可樂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巴菲特真正追求的,其實是找到一門「好生意」。他想要的公司,是那種能長期穩定賺錢、資本報酬率高、而且管理階層願意替股東著想的企業。理想狀況下,當然誰都希望能用 0.5 美元買到價值 1 美元的東西。但如果遇到的是一家真正優秀、可以長期創造價值的公司,即使價格已經接近 1 美元,巴菲特也願意買。
對於優秀的企業,安全邊際不用抓太大
雖然他不愛「一塊錢買一塊錢」的投資,但如果價值確實存在、風險又可控,他仍然會出手。巴菲特還打過一個很有趣的比方:有時候,當你看到一個人走進來,你可能分不出他到底是 300 磅還是 325 磅,但你一眼就知道,他「很胖」。投資其實也是這樣。如果我們清楚地知道一家公司「很有份量」,那就不需要在每一個數字上斤斤計較。只要我們能以「270 磅的價格」買到「300 多磅的價值」,那就是一筆划算的投資。
相反地,如果一家公司的競爭環境變化太快,讓人根本難以預測它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後會變成什麼樣,那這樣的公司其實就很難投資。因為投資的本質,是看向未來,而不是回顧過去。你不會因為公司「以前」賺了多少錢而拿到報酬,真正決定報酬的,是公司「未來」的表現。過去的數據只有在能幫助我們預測未來時才有意義。
有些企業,過去的表現並不能說明它未來會怎麼發展;但有些穩定型的公司,過去的紀錄卻能提供相當可靠的參考。如果我們對這樣的公司未來有一定的把握,知道它的競爭優勢不容易被動搖,那在這種情況下,安全邊際就不需要抓得太大。
用合理的價格買優秀的公司
巴菲特強調,投資時,我們應該始終確認自己拿到的價值,要比付出去的價格多一點。有時候,市場真的會出現那種「用 0.5 美元買到 1 美元價值」的超級便宜貨,但那樣的機會非常少見。他提到,在 2007 年左右,韓國股市上的確曾出現過這種情況,許多公司股價都被低估得離譜。
但在一般情況下,這樣的機會幾乎可遇不可求。所以,巴菲特並不會選擇坐在那裡,等上十年、十五年,只為等一個超級低價的機會。他的做法是,只要能用「合理的價格」買到「優秀的企業」,他就會毫不猶豫地持續買進。
這裡,我們也可以從巴菲特投資理念的轉變,來理解他對「安全邊際」的看法。在投資生涯的早期,巴菲特是完全遵循他的老師—班傑明.葛拉漢的投資哲學。當時的策略很明確:找出那些被市場嚴重低估的股票,用低價買進,然後等價格回到合理價值時再賣出。這種方式被巴菲特形容為「撿菸蒂投資法」,意思是,就像撿起別人抽剩的一根菸,雖然不完美,但還能再吸一兩口。
這種投資法對安全邊際的要求特別高。因為當你買的是那種「品質不太好但夠便宜」的公司,你唯一能仰賴的,就是價差。而在當時的年代,資訊不透明、流通速度慢、投資人也不多,整個市場還很不成熟,所以市場上確實存在很多被嚴重低估的公司。在那樣的環境裡,撿菸蒂策略是非常奏效的。
但隨著美國經濟發展、資訊變得更透明、投資人越來越精明,市場的效率也大幅提高。這時候,要再找到那種被嚴重低估的「菸蒂股」,就變得越來越困難。也因此,巴菲特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投資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他受到了幾位重要人物的影響,像是查理.蒙格和菲利普.費雪。他們讓巴菲特逐漸轉變思維:與其用超低的價格買一家普通的公司,不如用合理的價格,買下一家真正卓越的公司。這也是他投資哲學蛻變的關鍵:
從追求「便宜」,到追求「卓越」。
波克夏踏入高品質投資領域的關鍵
蒙格也特別提到,收購喜詩糖果,是波克夏真正踏入「高品質投資」領域的關鍵轉折點。對他們來說,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飛躍,因為在那之前,他們一直習慣於「用五毛錢買一塊錢的股票」。這次,則是第一次要用「接近一塊錢的價格」去買下一家好公司。
時間回到 1971 年,當時巴菲特得知喜詩糖果正準備尋找買家。那時這家公司的淨資產大約只有 700 到 800 萬美元,但喜詩家族開出的要價卻是 3,000 萬美元。對當時的巴菲特來說,這個價格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經過一番談判後,他才把價格壓到 2,500 萬美元。換句話說,他是用相當於公司淨資產 3 到 4 倍的價格買下一家企業,這在當時,已經完全偏離了他過去那種「撿菸蒂」式的投資風格。
蒙格後來還開玩笑地說,如果當時喜詩糖果的管理層多開口要十萬美元,巴菲特可能就真的不會買了。但事實證明,喜詩糖果擁有強大的品牌護城河和穩固的定價能力,它不只是好公司,而是一家能長期創造現金流、維持競爭優勢的「偉大公司」。如果當時他們錯過了這次機會,就等於錯過了未來幾十年、數百倍的投資報酬。那將是一個極其昂貴的錯誤。幸運的是,喜詩糖果並沒有多要那十萬美元,也因此,巴菲特才有機會做出這筆改變波克夏命運的重要投資。
蒙格後來回想起那次收購,他說,雖然結果非常成功,但也暴露出他們當時的思維還不夠成熟。因為如果他們的投資觀念在那時已經更進化,就不會在收購當下還在為那幾萬美元斤斤計較,也不會猶豫那麼久。所以他認為,投資這場遊戲的關鍵,不只是找機會,更是不斷學習,讓自己的思維持續升級。
另外,如果當年波克夏沒有買下喜詩糖果,後來很多事情可能也都不會發生。正是因為這筆收購,讓巴菲特和蒙格意識到,真正優秀的企業,能帶來長期而穩定的報酬。也因此,他們在 1988 年做出了另一個關鍵決定:買進可口可樂。某種程度上,波克夏今天在可口可樂上獲得的巨大利潤,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當年的喜詩糖果。如果沒有那次成功的經驗,他們可能不會那麼堅定地投資這類高品質企業。
所以,蒙格總結說:你選擇跳進哪個池塘,比你游得多厲害還重要。投資人要做的,就是把眼光放在那些真正卓越、有持續競爭力的公司,並在價格合理的時候勇敢出手。長期來看,用合理的價格買進優秀的公司,遠比用超低價格買進普通公司,來得更有報酬,也會更安心。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歡迎你成為我的付費訂閱者。這不只是對我創作的支持,更讓我有資源持續深入研究與整理這些知識,讓內容更完整、更有價值。
💼 方格子付費訂閱專區👉每月餵食寫作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