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大家都很熟悉,癌症免疫治療使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大家也不陌生。
昨天(德國時間10月19日)在歐洲腫瘤醫學會大會公布的最新研究,著實讓我嚇了一跳,《Science》也隨即刊出報導文章。癌症患者如果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前或後100天內施打mRNA疫苗,存活時間居然顯著拉長,例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接種疫苗後中位存活期37.3個月,未打疫苗者只有20.6個月,將近翻了一倍。
若後續驗證mRNA疫苗的助攻效果為真,不僅將改變癌症治療,也刺激科學家和醫師重新思索mRNA技術的潛力。
(10/22更新:該研究已正式發表於《Nature》,連結點此)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近10年最具突破性的一類抗癌藥物,能識破癌細胞逃過免疫系統搜捕的手法。癌細胞逃脫的關鍵之一,是位在細胞表面的PD-L1蛋白質,癌細胞透過它強行中止免疫細胞的攻擊,使免疫系統彷彿對腫瘤視而不見。
也因此,科學家設計出能緊緊抓住PD-L1蛋白質、使其失去功能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讓免疫細胞重新看見並攻擊腫瘤。
然而,平均每10個病人,藥物只能對2~3人生效,臨床上讓醫師傷透腦筋的「冷腫瘤」尤其棘手。這裡的「冷」無關乎溫度冷熱,而是「冷漠、冷感」之「冷」,指的是對治療「冷感」的腫瘤。造成冷腫瘤的原因不只一個,比如說,癌細胞表面PD-L1表現量稀少,免疫藥物找不到下手處,只能對著病灶乾瞪眼。
醫界一直孜孜矻矻在找方法,如何強化免疫系統,讓更多人能享受免疫治療的成果。
癌細胞「被迫現形」,免疫藥物正好補刀
COVID-19 mRNA疫苗的原理,是將病毒外殼蛋白質的mRNA包裹在脂質奈米顆粒裡,送進人體細胞,細胞製造出蛋白質碎片後,誘發免疫反應。就像事先把歹徒照片分發給免疫細胞,一發現目標,就群起上前圍攻,換言之,疫苗就像警察的訓練教材。
但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和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mRNA不單純只是病毒教材,它也能讓免疫系統動員起來。
概略來說,mRNA疫苗進入體內,會引發一連串細胞激素的波動,特別是第1型干擾素(interferon)的濃度上升。細胞激素會促進負責「廣播」外來異物訊息的抗原呈現細胞(APCs)高度活化,進而驅動下游的T細胞產生殺傷力。
對腫瘤來說,這是一場無預警突襲,癌細胞被迫上調PD-L1表現量作為抵禦手段,但這個反應正中免疫藥物下懷,因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能鎖住PD-L1,催促免疫系統發動攻勢。
也就是說,以往免疫藥物對抗腫瘤是一直線進攻,多了mRNA疫苗這個隊友後,轉變成先誘敵,待敵人現形再精準攻打,拼接成兩段式的攻擊節奏。
臨床數據給驚喜,病人存活率明顯增加
研究團隊分析2019~2023年間接受治療的1000多名第3或第4期非小細胞肺癌和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資料,統計結果出人意料,我整理在下方表中。

除了患者的存活時間和存活率都顯著提升,最引人注目的是,即便原本PD-L1表現量低(TPS分數<1%)的「冷腫瘤」患者,療效也明顯變好。
註:TPS分數是指在腫瘤病理切片中,有多少百分比的癌細胞表現出PD-L1蛋白質,比率愈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較有可能生效。
另一項對照結果顯示,接種流感、肺炎等「非mRNA疫苗」的病人並未出現類似效果,顯示存活率改變關鍵應該在於mRNA技術本身。
換言之,原本是傳染病防疫工具的疫苗,竟意外成為癌症治療的強力幫手。
從小鼠、人類和腫瘤樣本拼湊解謎線索
為了進一步弄清楚抗腫瘤機制,研究團隊進行了多層次的驗證。
在小鼠實驗中,mRNA疫苗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使用後,原本對治療有抵抗力的腫瘤,變得對治療有反應。
健康的人類受試者接種疫苗後,血液檢體中第1型干擾素濃度上升、APCs活性增加,代表免疫系統受到催動。
此外,分析打過疫苗病人的腫瘤組織樣本,腫瘤細胞的PD-L1表現量明顯上升,表示免疫藥物有機會發揮更大作用。
這些結果可以拼湊出一條似乎言之成理的故事線,mRNA疫苗先敲響免疫「警報」,迫使癌細胞產生壓力反應,接著免疫藥物乘隙而入,收割更強的抗腫瘤效果。
在我看來,這項新發現有3個重要涵義。
- 治療成本較低、方便推廣:COVID-19 mRNA疫苗可以大量生產,代表這項治療策略有望快速普及。
- 冷腫瘤的突破口:過去幾乎束手無策的冷腫瘤,可能因此出現轉機。
- 不必製作客製化疫苗:以往的癌症mRNA疫苗需要針對每位病人量身設計,不但耗時,還要一大筆藥費,但現在結果顯示,非腫瘤專屬的mRNA疫苗也能發揮效果。
當然,這些都還不是定論,最大的限制在於研究團隊這次做的是一項「回溯性研究」,還需要透過大型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來證實。
目前的最新進展,研究團隊已著手設計一項第3期人體臨床試驗,檢驗將mRNA疫苗納入免疫治療的標準流程中,是否真的能延長病人壽命。
如果試驗成功,未來病人或許只要接種一劑低成本的mRNA疫苗,就能讓動輒1個月新臺幣十多萬元的免疫療法效果倍增,這將大大改寫癌症醫療的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