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位女首相|高市早苗與保守政治的新時代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文/島國觀察室

導言

  2025 年 10 月 21 日,日本選出憲政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高市早苗(Sanae Takaichi)。這一政治里程碑不僅象徵女性突破了日本政壇的天花板,也意味著保守政治的再強化。她的上台,將對日本內政、對中政策、台日關係以及亞太地緣安全帶來深遠影響。本文將從三個面向分析:其一,日本政治的轉折與延續;其二,施政方向與對台合作可能;其三,日本社會與國際社群的觀望與挑戰,最後從台灣視角提出反思。

raw-image

一、日本政治的轉折與延續

  高市早苗的當選,象徵日本政治出現罕見的性別變化,但其背後仍是傳統保守派的權力延伸。她出身於奈良縣,曾任總務大臣與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政治立場一貫強調「國家安全」與「自主防衛」。在自民黨內,她被視為安倍晉三的政治繼承者之一,與黨內鷹派保持密切合作。

raw-image

  她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自民黨內部在長期執政疲態後,試圖以「女性領袖」的象徵性突破來重整形象。安倍派與部分維新會議員的支持,使她得以在議會中取得多數。這種政治組合雖打破傳統框架,卻仍延續「安倍學派」的核心理念:強調經濟振興、修憲、國防自主與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raw-image

  然而,性別並未讓她成為進步象徵。高市一貫反對女性天皇、反對同性婚姻、主張家庭倫理與傳統價值,並在媒體自由與文化政策上持強硬立場,部分施政理念與日本民意調查意願有所衝突。日本媒體普遍評論,她是一位「穿著高跟鞋的保守派」。因此,這場「女性突破」更像是保守政治的現代化包裝,而非進步改革的起點。

raw-image

二、施政方向與對台合作的可能

  高市在施政上將延續「強政府」與「戰略投資」的經濟模式。她主張政府應積極介入關鍵產業,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生物科技與國防裝備,視之為日本未來的國家安全支柱。這與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類似,但更具國安導向。市場對其「新安倍經濟學」反應正面,股市短線上揚,但學者警告,若無配套改革,可能導致財政赤字惡化與社會分配不均。

raw-image

  外交與安全方面,她明確支持修憲,強化自衛隊地位,並主張日本應具備「攻擊性防衛能力」。在中國軍事擴張與台海緊張的背景下,高市傾向推動更積極的區域安全角色。她曾多次表達「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立場,認為維護台海穩定是日本國家利益的一部分。這種語調延續了安倍的戰略思維,也反映日本國內安全意識的轉變。

raw-image

  對台政策上,高市被普遍視為「親台派」。她主張深化台日經濟、科技與人員交流合作,尤其是在半導體供應鏈與資安防護領域。《日本政策研究院》(JPRI)分析指出:高市將推動「日台科技互補戰略」,以強化區域產業韌性。不過,她對外來移民與居留管理仍持保守態度,對台灣專業人才長期赴日發展仍存在制度性限制。

raw-image

  高市的另一挑戰,是在「美日同盟」與「區域自主」之間取得平衡。她傾向深化與美國的安全合作,同時尋求日本在印太架構中的主導地位。然而,美國大選變數與中國的反制手段,可能使日本陷入地緣政治拉鋸。對台灣而言,這既是安全合作的契機,也是政策調整的風險來源。

三、日本社會與國際觀望的挑戰

  日本國內社會對高市的態度呈現兩極化。一方面,多數民眾對女性首相的出現感到振奮;另一方面,她的保守政策引發自由派與年輕選民的疑慮。根據《朝日新聞》與《NHK》10 月下旬的聯合民調,約 54% 的受訪者對她的經濟政策持「審慎觀望」態度,僅 32% 認為她能有效改善物價與薪資停滯問題。學界普遍指出,她必須在半年內展現具體成果,否則可能重演「象徵性改革」的命運。

  在政黨層面,高市依賴自民黨與維新會的聯合多數,但這種結構削弱了她的政策自主性。維新會雖支持經濟自由化,但在防衛預算與修憲議題上立場不一,未來若意見分歧擴大,可能導致國會對立加劇。《日本政策論壇》(JPF)指出:她的政治生命將取決於「能否在權力妥協中維持核心信念」。

  亞太各國對她的態度亦複雜。美國歡迎她強化日美同盟、支持民主夥伴,但中國外交部已警告「不得以台灣問題為藉口干涉中國內政」。韓國媒體則評論,高市的修憲與軍事政策可能引發東北亞新一輪軍備競賽。澳洲與印度則對日本在印太戰略中扮演更積極角色表示肯定。總體而言,國際社群既期待她帶來政策穩定,也警戒她可能造成區域緊張升溫。

結論

  高市早苗的當選,是日本政治史上的分水嶺。她的出現,代表日本社會在象徵層面突破了性別藩籬,卻也揭示出保守體制對權力的再鞏固。從區域安全角度看,她的強硬立場可能使日本在台海問題上更具戰略角色;從台灣角度看,這既是合作契機,也意味更高風險。台灣應以「務實合作、策略分散」為原則,一方面深化科技、防衛與民間連結,一方面保持自主判斷,不盲目寄望於任何外部力量。

  在變局中,台灣應警覺:歷史上最危險的時刻,往往誕生在「希望」的表象之後。


參考資料

  1. 《朝日新聞》,〈高市早苗、新政権発足 女性首相誕生に国内外注目〉,2025 年 10 月 22 日。
  2. NHK,〈世論調査:高市内閣への期待と不安〉,2025 年 10 月 25 日。
  3. 《日本經濟新聞》,〈株価続伸、「高市トレード」に市場反応〉,2025 年 10 月 22 日。
  4. Reuters, VIEW: Sanae Takaichi becomes Japan’s first female prime minister, Oct 21 2025.
  5. The Guardian, Sanae Takaichi on course to become Japan’s first female PM after coalition deal, Oct 20 2025.
  6. AP News, Japan’s first female leader is an ultraconservative star from a male-dominated party, Oct 21 2025.
  7. Japan Policy Forum, The Future of Conservative Politics in Japan, Oct 2025.
  8. Japan Research Institute, Economic Outlook under Takaichi Administration, Oct 2025.
  9. Financial Times, Tokyo’s new leadership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do-Pacific strategy, Oct 22 2025.
  10. 時事通信社,〈高市政権、改憲・防衛予算拡大に意欲〉,2025 年 10 月 23 日。
  11. 朝日論壇,〈女性首相の誕生と保守政治の変質〉,2025 年 10 月。
  12. 東京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日台安全合作の現状と展望〉,2025 年 10 月。
  13. CSIS, Japan’s Evolving Role in the Indo-Pacific Security Architecture, 2025 Oct.
  14. 共同通信,〈高市首相、台湾との経済協力強化を検討〉,2025 年 10 月 24 日。
  15. Mainichi Shimbun,〈社会的課題に保守的姿勢、若年層からの反発も〉,2025 年 10 月 26 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島國觀察室
233會員
100內容數
島國觀察室風格守則: 我是《島國觀察室》專欄作者,專注於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專注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結合理性分析與歷史比較,提供具戰略視野與預測性的觀點。
島國觀察室的其他內容
2025/10/18
解放軍再度爆發高層整肅,從火箭軍、裝備系統到東部戰區,權力重洗的速度前所未見。習近平以「反腐」之名重組軍權,卻也暴露體制內部的恐懼與不信任。當北京忙於清除「不忠者」時,台灣反而迎來一段相對安全的時間差——但這並非勝利,而是對方焦慮留下的縫隙。
Thumbnail
2025/10/18
解放軍再度爆發高層整肅,從火箭軍、裝備系統到東部戰區,權力重洗的速度前所未見。習近平以「反腐」之名重組軍權,卻也暴露體制內部的恐懼與不信任。當北京忙於清除「不忠者」時,台灣反而迎來一段相對安全的時間差——但這並非勝利,而是對方焦慮留下的縫隙。
Thumbnail
2025/10/16
美國國會近期通過《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NDAA),再度引起台灣社會的關注。許多輿論將其中的「台灣安全合作倡議」視為美國對台政策邁向「戰略清晰」的重要指標。
Thumbnail
2025/10/16
美國國會近期通過《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NDAA),再度引起台灣社會的關注。許多輿論將其中的「台灣安全合作倡議」視為美國對台政策邁向「戰略清晰」的重要指標。
Thumbnail
2025/10/15
當中國試圖以強勢手段鞏固政權與民族敘事,其內部結構卻愈加類似一戰前的奧匈帝國:權力集中、族群矛盾、軍事擴張與社會失衡並存。急於以「統一」之名解決台灣問題,不僅難以挽回合法性,反可能成為威權體系崩解的催化劑。
Thumbnail
2025/10/15
當中國試圖以強勢手段鞏固政權與民族敘事,其內部結構卻愈加類似一戰前的奧匈帝國:權力集中、族群矛盾、軍事擴張與社會失衡並存。急於以「統一」之名解決台灣問題,不僅難以挽回合法性,反可能成為威權體系崩解的催化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英國將舉行大選,改選下議院全部650席次,根據民調,左翼的工黨可望奪下484席,保守黨恐僅獲得64席,結束長達14年執政。與英國同樣2023年Q3Q4連續兩季GDP下滑陷於「經濟衰退」的日本?大摩認為:當前的低成長是轉型期間的短期陣痛,日本將走出失落的三十年!那麼,會換中國步入日本失落三十年的後塵?
Thumbnail
英國將舉行大選,改選下議院全部650席次,根據民調,左翼的工黨可望奪下484席,保守黨恐僅獲得64席,結束長達14年執政。與英國同樣2023年Q3Q4連續兩季GDP下滑陷於「經濟衰退」的日本?大摩認為:當前的低成長是轉型期間的短期陣痛,日本將走出失落的三十年!那麼,會換中國步入日本失落三十年的後塵?
Thumbnail
日本自民黨派系醜聞涉及政治資金、派系糾紛和政治危機。涉及多名自民黨高層和國會議員,引發了政治危機。以首相岸田的決斷為主,探討派系的角色和功能,並針對派系政治資助討論防止再次發生的措施。這次事件引發了在野黨與民眾的強烈反彈和嚴重影響到政府的支持率。
Thumbnail
日本自民黨派系醜聞涉及政治資金、派系糾紛和政治危機。涉及多名自民黨高層和國會議員,引發了政治危機。以首相岸田的決斷為主,探討派系的角色和功能,並針對派系政治資助討論防止再次發生的措施。這次事件引發了在野黨與民眾的強烈反彈和嚴重影響到政府的支持率。
Thumbnail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將於2024年4月10日以「國賓」身份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高峰會,並預計在11日於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中進行演講,這是繼2015年安倍晉三首相以來,再次有日本元首受到如此高崇的接待。
Thumbnail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將於2024年4月10日以「國賓」身份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高峰會,並預計在11日於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中進行演講,這是繼2015年安倍晉三首相以來,再次有日本元首受到如此高崇的接待。
Thumbnail
臺灣過去數十年來因民主政治逐漸呈現自由狀態,2024總統大選有16個政黨參選,兩岸議題、國民黨與民進黨對決等議題引發民眾關注。日本歷史上的江戶和平模式與會津爭戮模式成為臺灣借鏡對象,強調時空背景相同,但立場不同的傷痛。張安樂強調臺灣不能再沈浸在幻想中,時間有限,應從日本歷史中吸取教訓。
Thumbnail
臺灣過去數十年來因民主政治逐漸呈現自由狀態,2024總統大選有16個政黨參選,兩岸議題、國民黨與民進黨對決等議題引發民眾關注。日本歷史上的江戶和平模式與會津爭戮模式成為臺灣借鏡對象,強調時空背景相同,但立場不同的傷痛。張安樂強調臺灣不能再沈浸在幻想中,時間有限,應從日本歷史中吸取教訓。
Thumbnail
佐賀縣議員質詢:島耕作未經議會同意就上任
Thumbnail
佐賀縣議員質詢:島耕作未經議會同意就上任
Thumbnail
近日“台灣民主”在網路上成為熱門話題,覺得好像可以借這個機會介紹一本好書,大家出版的《臺灣總統選舉:臺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作者小笠原欣幸是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系統性地分析1996到2020的七屆總統大選,對年紀和我一樣或比我大的讀者朋友而言,內容都是自己親
Thumbnail
近日“台灣民主”在網路上成為熱門話題,覺得好像可以借這個機會介紹一本好書,大家出版的《臺灣總統選舉:臺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作者小笠原欣幸是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系統性地分析1996到2020的七屆總統大選,對年紀和我一樣或比我大的讀者朋友而言,內容都是自己親
Thumbnail
日本政客失言常會帶來嚴重後果,重則下台,喪失社會信任,輕則永無上升空間。而且這些精英階層通常畢業於名門大學,智商應該都在水準以上。為什麼還會冒失說出不當言論?
Thumbnail
日本政客失言常會帶來嚴重後果,重則下台,喪失社會信任,輕則永無上升空間。而且這些精英階層通常畢業於名門大學,智商應該都在水準以上。為什麼還會冒失說出不當言論?
Thumbnail
OC 王金平 德仁 野田佳彥 河野洋平 海江田萬里 蓮舫 土井多賀子 田中真紀子 CC 伊兒台 察合台 窩闊台 音合台 恩合台 良合台 總庫曼 乃蠻部 & 旭烈兀 人心聖轉 聖心人傳 人欣聖傳 聖欣人韻 奉原程韻 人主詔曰 1.賺到錢的機率 觀音-大通山王-釋迦等人評估意見 支持日本在野黨
Thumbnail
OC 王金平 德仁 野田佳彥 河野洋平 海江田萬里 蓮舫 土井多賀子 田中真紀子 CC 伊兒台 察合台 窩闊台 音合台 恩合台 良合台 總庫曼 乃蠻部 & 旭烈兀 人心聖轉 聖心人傳 人欣聖傳 聖欣人韻 奉原程韻 人主詔曰 1.賺到錢的機率 觀音-大通山王-釋迦等人評估意見 支持日本在野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