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一、導言:從帝國結構看現代威權的脆弱性
在政治學的長時段比較中,多民族帝國往往在表面穩定與內部裂縫之間擺盪。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匈帝國(1867–1918)是近代史上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它以多民族、雙元結構與中央集權共存的方式,延續了數百年的秩序;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種族矛盾、官僚保守與軍權擴張卻使這個龐然體逐漸瓦解。
在當代,中國雖非傳統意義上的「帝國」,但其統治範圍之廣、族群結構之複雜、政權對社會的高度整合,使其在比較政治學的框架下,與帝國體制存在可對照的結構特徵。奧匈帝國在崩解前的政治徵兆:權力集中、民族分歧、軍事化治理、法治弱化,皆可作為觀察現代威權體系的重要鏡像。
本文嘗試以比較歷史政治的方式,對照奧匈帝國的末期經驗與中國當代的政治安全體制,探討在表面強勢背後的制度張力與潛在風險。
二、哈布斯堡體系的制度矛盾與崩解邏輯
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並非現代民族國家,而是一個多民族、複合王國的集合體。其政治穩定依賴於王朝合法性、地方貴族的忠誠以及軍事、官僚網絡的有效運作。然而,工業化與民族主義的興起改變了帝國的社會結構。

歷史學者 A.J.P. Taylor 指出,奧匈帝國的問題不在於缺乏憲政制度,而在於制度無法整合民族政治。德意志、匈牙利、捷克、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與塞爾維亞人等族群之間的語言、教育與自治訴求,使「忠於皇室」的舊有情感逐漸失效。帝國在1867年實施的「奧匈折衷制」(Ausgleich),雖給予匈牙利自治,但亦引發其他民族的不滿,讓中央體制陷入結構性失衡。
Peter Judson 認為,奧匈帝國的「失敗」並非突然,而是長期的治理疲乏與改革遲滯所累積的結果。地方行政體系被中央監控、地方議會權限受限,使民族政治難以制度化。這種治理張力導致地方不信任中央,而中央又愈發依賴軍警手段維持秩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種失衡被徹底放大。John Deák 與 Jonathan Gumz 的研究指出:帝國政府在戰時進入「例外政治」狀態,軍方以安全之名凌駕文官體系。地方自治被凍結、報紙被審查、少數民族遭懷疑為「潛在叛徒」。軍權擴張削弱了法律秩序,使政權合法性進一步崩解。

這場「內部戰爭」並非單純的戰時措施,而是一種制度性的自我侵蝕。軍事動員雖延長了帝國的表面穩定,卻使政治核心喪失調解功能。最終,在1918年,當奧匈戰敗並簽署停戰協定時,各民族議會紛紛宣布獨立,這個自稱「歐洲調和者」的帝國,轟然倒塌。
三、現代中國的安全體制與威權延展
中國的政治穩定同樣建基於強力的中央集權。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黨國體制成功地在經濟市場化與政治控制之間維持平衡;然而,隨著社會分層、地方債務與民族議題的擴張,這種平衡正日益脆弱。
近年來,中國強調「政治安全」與「政權安全」高於一切。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成立,使安全議題被制度化為最高層級的政策軸心。地方政府的「維穩預算」在部分年度甚至超過國防支出。這種「內向型安全體系」與奧匈帝國晚期以軍警維持秩序的策略高度相似。

武警部隊的職能變化即是一例。2018年後,其指揮體系從國務院轉交中央軍委,正式納入軍隊序列。這使武警在名義上仍屬「內部安全力量」,但在體制上已與軍方結合。RAND 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共此舉目的在於確保軍警完全服從中央,並在危機情況下能統一調度、迅速鎮壓異議。
此外,中國的「軍民融合」戰略,強調安全、生產、科技的一體化運作,使傳統民政領域被納入戰略管制範圍。其背後的邏輯,不僅是國防現代化,更是「防範內部失序」的政治安全架構。
政治學者 Jacques Delisle 對威權國家的警察體制研究指出,當警察成為政權維穩工具,而非社會服務機構時,國家合法性會逐漸依附於「恐懼管理」而非社會契約。中國的公安與國安部門正體現這一轉變:治安概念擴大為政治穩定,反恐、反分裂與思想引導被納入警務職權範疇。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這種安全體系的擴張以合法性作為代價。根據布魯金斯學會與清華大學學者的觀察,近年青年族群的失業率、房價負擔與社會流動停滯,使「社會信任赤字」迅速擴大。這類結構性壓力往往被以「宣傳動員」掩蓋,但長期下來將侵蝕政權的支持基礎。
四、結構對照:相似之處與分歧
若以比較政治的視角檢視奧匈與中國,可以歸納出三項結構相似與兩項關鍵差異:
首先,相似性在於:
- 中央—地方之間的治理張力長期存在。哈布斯堡的民族自治困境,對應中國在新疆、西藏與香港的治理模式。
- 安全體系的「內向化」。兩者皆強調「防內大於防外」,軍警資源主要用於穩控社會。
- 菁英封閉與制度僵化。奧匈的貴族官僚如同中國的政治局體系,皆以忠誠高於專業作為晉升依據。

其次,差異性主要體現在:
- 中國擁有更強的科技監控與宣傳動員能力,能更早預警、抑制地方裂縫。
- 中國的經濟市場化提供了短期的合法性來源,而奧匈帝國則早已在經濟上失去領先地位。

然而,結構性的危機仍相似。當一個政權的維穩支出與監控成本不斷上升,實際代表它的社會契約已在消耗中。正如 Lawson 與 Oak 的研究所言:「一個政權的力量高峰,往往即是它最脆弱的時刻。」
五、潛在的制度風險與歷史警示
從制度脆弱性的角度來看,奧匈的崩解提供三項可資借鏡的警示。
- 例外政治的常態化。當安全理由成為法律程序的替代,法治秩序即被侵蝕。奧匈的軍事管制區與中國的網絡審查體系,本質上都是以「緊急狀態」的名義運行。
- 合法性依賴安全神話。哈布斯堡後期的統治者以「維持和平」自詡,中共則以「社會穩定」作為政權成就的核心。兩者皆面臨一旦穩定神話破裂,政權即失去自我辯護的困境。
- 青年世代的政治疏離。奧匈的知識青年在帝國末期普遍對體制失望,最終成為民族運動的推手。中國的年輕族群亦在就業與價值層面出現分歧,若缺乏政治參與管道,這種失望可能演化為冷漠或反抗。
- 台灣問題的戰略誤判與合法性風險。急於解決或揚言解決台灣問題,實際上隨著時間的推演,已讓中共政權的合法性遭受質疑。台灣問題不再是「國內問題」,而是國際政治的焦點。台灣民主體制的存在,本身即是對中共威權敘事的挑戰。當北京以「民族統一」作為政權正當性的延伸論述時,其實已陷入哈布斯堡晚期「帝國統一神話」的陷阱。越強調不可分割,越凸顯其內部認同的鬆動。

若在內部壓力尚未化解、經濟動能與社會信任皆下滑的情況下,對台發動戰爭,不僅難以重建政權正當性,反而可能成為加速中共政權崩解的觸發點。正如歷史上奧匈帝國在對塞爾維亞的戰爭中自陷泥沼,任何以「民族復興」為名的外部冒進,最終都可能暴露體制的極限。
歷史表明,帝國的瓦解往往始於內部認同的崩壞,而非外部征服。哈布斯堡的命運提醒我們:當政權過度依賴控制,而非信任與協商,其崩潰將不是革命的產物,而是自我封閉的結果。
六、結論:從帝國的幻象到現代威權的現實
奧匈帝國的崩潰不是突發事件,而是一個逐步失衡、權力擴張與合法性耗盡的過程。現代中國的安全體系雖擁有更高的科技與制度能力,但若同樣陷入「防內思維」與「例外治理」,仍難逃結構性疲乏的宿命。
歷史並不重演,但會有類似之處。帝國的幻象在於,它讓統治者誤以為秩序可被無限維持,卻忽略了社會的能量與認同正在流失。當穩定成為唯一的政治目標,政權也將在穩定的幻覺中漸行至極限。
參考資料
- A.J.P. Taylor,《The Habsburg Monarchy, 1809–1918》,London: Hamish Hamilton, 1948。
- Peter M. Judson, “Rethinking the End of the Habsburg Monarchy,” Austrian History Yearbook, 2017。
- John Deák & Jonathan E. Gumz, “How to Break a State: The Habsburg Monarchy’s Internal War, 1914–1918,”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122, No.4 (2017)。
- Jonathan E. Gumz, The Resurrection and Collapse of Empire in Habsburg Serbia, 1914–191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Daniel J. Lawson & Neeraj Oak, “Apparent Strength Conceals Instability in a Model for the Collapse of Historical States,” PLOS One, 2013。
- Jacques Delisle, “Authoritarian Police and Policing in East Asia,” in Regime Type and Beyo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3。
- RAND Corporation, The Chinese Military’s Doubtful Combat Readiness, Santa Monica, 2022。
- Lim, Jaehwan, Solving What Principal-Agent Problem? Reassessing Military Reforms and Party-Military Relations in China, University of Tokyo, 2024。
- Brookings Institution, China’s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and the Legitimacy Crisis, Washington D.C., 2023。
- Mehrl, M., Pfander, L., & Winner, F., Guardians of the Regime: When and Why Autocrats Create Secret Police, 2025。
- 美國國防部,《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4》。
- 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青年就業數據年報》,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