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隆醫院外科醫師何正中。(記者曾金萬/攝)
【記者曾金萬/基隆報導】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外科何正中(見圖)醫師22日表示,腫瘤直徑超過2公分,惡性風險程度相對升高,建議病人應接受3D腹腔鏡手術、不但傷口小丶恢復快,病人當天即可下床。
何正中醫師指出,「胃腸道基質瘤」發生的原因被認為與基因突變相關,好發於40歲以上族群,通常在50至70歲的區間被診斷出來。該疾病無典型症狀,可從無症狀,或出現腹脹、腹痛、噁心等輕微胃腸道症狀,亦或者胃腸道出血等表現,因此較難被早期發現。
何正中並且表示,「胃腸道基質瘤」為有惡性變化傾向的腫瘤,可生長在食道、胃、小腸、大腸、直腸,其中以胃部為最好發的位置,食道最為少見。臨床診斷工具包含內視鏡檢查、電腦斷層掃描與核磁共振掃描。
基隆醫院院長林三齊(上圖左)說,根據國內統計結果,胃腸道基質瘤的發生率約為每年新診斷300例,一旦發現腫瘤超過2公分,即建議手術切除治療,與病理化驗確認惡性風險程度。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目前有提供一般腹腔鏡手術,與3D立體腹腔鏡手術服務。「3D立體腹腔鏡手術」為外科醫師配戴特殊眼鏡,在手術螢幕上可以顯現立體視覺,藉此增加手術精細度,對於需要縫合的手術助益更大,為醫師一大利器。相較於傳統剖腹胃部手術需要約10至15公分的傷口,「3D立體腹腔鏡手術」藉由4個約1至2公分的傷口即可完成手術,因此病人術後恢復較快,能儘早下床活動,實為病人福音。
何正中醫師呼籲,民眾若有解黑便,長期腹脹、噁心等症狀,應儘速至外科(消化外科)或肝膽腸胃科門診請專科醫師評估,以利儘早發現、儘快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