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 TCTD:被兩岸「故事化」的合作社平台,真實上是供應金融的樞紐】

PACM-avatar-img
發佈於雜記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先說這是件委託....就以查到的資料,作事實說明!? 本人見解,只是二岸各取所需,各說自己的故事,大家就參考、參考、參考!

而同一個 TCTD,不同故事正在兩岸上演中!

2025 年秋天,一個原本在泰國地方金融圈默默無聞的組織——TCTD(Cooperative Association League for Thai Energy Development,泰國能源發展合作社聯盟委員會)——突然成為兩岸媒體的主角。

在台灣,它被塑造成「新南向綠能外交」的耀眼成果;在中國,則被重構為「擁有兩千萬會員的政府平台」。 同一個實體,卻在不同政治敘事中長出了完全不同的樣貌。

而當我們回到泰國本身,TCTD 既非能源部屬機關,也非國企合作窗口,而是一個合作社型的供應金融平台——用信用、貸款與集中採購,構築出能源轉型的民間金融結構。


一、合作社金融的延伸:從「會員信用」到「能源信貸」

TCTD 的制度根源來自泰國合作社體系。

泰國的教師、公務員、農民、地方職員都有自己的合作社,這些合作社不只是儲蓄與借貸的中介,也能代表會員向企業談集體採購。

TCTD 的成立,正是這一體系的延伸。

它不是單一合作社,而是跨領域能源主題聯盟,專注於整合會員的能源需求——像是屋頂太陽能、節能家電或電動車。

它的運作邏輯是「信用換設備」: 合作社會員以薪資擔保貸款,銀行出資,TCTD 協調供應商提供產品與施工。

對會員來說,這是能分期付款取得能源設備的方式;

對銀行來說,這是一個低風險、高信用的放貸市場; 對供應商來說,則是穩定出貨、現金流明確的批量銷售模式。

這樣的設計,讓 TCTD 本質上屬於供應鏈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平台,能源只是它的應用主題。


二、能源只是載體,金融才是結構

外界常誤以為 TCTD 是能源開發者,甚至是政府單位,但實際上,它更接近金融中介機構

它不發電、不賣電、不掌控電網,而是建立在「會員信用+融資結構」之上。

TCTD 統籌合作社申報需求、統一議價、簽訂施工與維護合約,並以合作社名義取得融資。

會員再以薪資扣款方式還款,形成封閉循環。 整個系統的關鍵資產不是土地、不是電力,而是「人與信用」。

這樣的設計在泰國是極具創新的。

它把綠能轉型從國家補貼導向,轉為「市場信貸導向」:讓能源轉型變得可融資、可負擔、可複製。

也因此,當兩岸媒體相繼引用 TCTD 作為政治宣傳時,真正被忽略的,是這套合作社金融模型的精妙結構。


三、台灣版本:新南向的綠能外交

2025 年 10 月,《工商時報》、《中央社》、《中時電子報》等多家台灣媒體同時刊出報導,

宣稱「泰國能源部與合作社聯盟(TCTD)共同啟動『公務人員及合作社會員太陽能用戶計畫』,涵蓋 20 萬戶公務員家庭,由台灣企業 Abeta Energy Group 與 Turncloud 騰雲科技參與,成為新南向政策成功典範。」

報導內容洋溢著「技術輸出+政策外交」的調子。

甚至還提到「行政院政務顧問張博堯」代表出席,與「泰國能源部官員」共同見證合作。

然而,實際英文新聞《Bangkok Post》(2025/10/08)內容卻相當樸實:

“The project, fully funded by TCTD, is led by Energy Solutions Goal with support from Taiwanese partners Abeta Energy Group and Turncloud.”

文中未提及泰國能源部,也沒有任何政府資金來源。

事實上,該計畫完全由 TCTD 自籌資金,透過合作社信貸機制推動屋頂太陽能安裝。

台灣媒體卻將這種「民間合作社融資計畫」包裝成外交成果,符合新南向政策長期的宣傳邏輯—— 把任何東協合作,描繪成「官方層級的友誼見證」。


四、中國版本(一):中鐵建的「綠色基建外交」

中國的敘事登場得更早。

2025 年初,多家中泰雙語媒體報導 中國中鐵建(CRCC) 在泰國成立的子公司

บริษัท อุตสาหกรรมก่อสร้างไทย ไชน่า เรลเวย์ จำกัด(Thailand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 Ltd.)

與 TCTD 簽署合作備忘錄。

報導宣稱,雙方「共同推動屋頂光電與綠色基建,協助泰國邁向 RE100」,並以高調語句包裝:

「中泰攜手推動綠色經濟,共建一帶一路清潔能源典範。」

這樣的敘事將 TCTD 包裝成「泰國政府平台」,中鐵建則成為「國企外交的主角」。

但 TCTD 官方網站(https://www.tc-td.com/web-03/blog-details-01.html)僅將中鐵建列為「合作企業」之一,並未提到任何政府授權或政策層合作。台灣還未上官網!

換句話說,中鐵建版本的「綠能合作」是一種象徵化包裝:

一個地方合作社融資案,被描繪成央企推動的「一帶一路綠色外交」。 這不只是公關操作,也反映了中國在全球敘事疲乏之後, 試圖透過能源議題重塑「可持續發展外交」的新形象。



五、中國版本(二):供應鏈敘事與「2000 萬會員的政府平台」

與中鐵建的政治敘事幾乎同步,2025 年 1 月 4 日,北京《鴻信汽車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在官網發布新聞稿:

「TCTD 是一個擁有 2000 萬會員的政府平台,涵蓋燃油車、電動車、家電、食品化妝品等需求。鴻信汽車將利用中國供應鏈優勢,為 TCTD 提供跨境電商服務。」

這份內容完全與能源無關,而是跨境商貿招商稿

它把 TCTD 變成「政府購買平台」,宣稱中國製造品可直接銷售給泰國公務員與合作社會員。

問題是:根據泰國官方資料,全國合作社總會員約 1400 萬人,而 TCTD 的登記會員僅約 1.9 萬人? (由於手上資料限,人數有時20萬或50萬,有可能都是新聞需要而有不同數字,也歡迎告知或澄清?)。

「2000 萬會員」顯然是誇張的招商話術,但在中國 B2B 世界裡,這類誇大常被視為市場信心指標。

這個版本的故事不談外交,而談市場。

它反映出另一種「供應金融敘事」: 讓合作社信用被重新包裝為通路價值, 讓跨境貿易商能在「綠能合作」名義下尋找客戶。

中鐵建版本代表國家敘事;鴻信版本代表市場敘事。

兩者殊途同歸——都要把 TCTD 變成一個可以對外宣傳的「政府級平台」。


六、兩岸故事之外的現實

拋開這些華麗包裝,回到泰國,TCTD 的真實樣貌其實樸實無華。

根據 TCTD 官網(https://www.tc-td.com/blog-details01-1.html),該組織目前擁有約 19,000 名會員,(由於手上資料限,人數有時20萬或50萬,有可能都是新聞需要而有不同數字,也歡迎告知或澄清?)

主要來自教師與公務員合作社,且正在擴展至能源與數位金融服務。 他們的主要業務包括:

  • 協調會員合作社能源貸款
  • 提供太陽能、家電與綠色技術設備採購
  • 建立合作社之間的供應鏈平台

這些活動都合法、務實,也確實符合「能源轉型金融化」的趨勢。

TCTD 並不虛構,只是被不同國家語言包裝成了不同的神話。

在泰國眼中,這是地方經濟創新的成功案例;

在台灣眼中,它成了「新南向的外交亮點」; 在中國語境裡,它又成了「一帶一路的政府平台」。

同一個實體,不同的敘事——這就是現代媒體經濟的寫照。


結語:綠能敘事下的合作社幻象

TCTD 的故事,不是陰謀,也不是假新聞,而是敘事經濟的產物

在綠能轉型與地緣競爭交錯的時代, 每一張太陽能板、每一份合作備忘錄, 都可以被重新命名為「外交成果」或「市場奇蹟」。

台灣需要它作為新南向的證據;

中國需要它作為國企出海的樣板; 而泰國,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務實的合作社金融平台。

真正值得關注的,不是誰的版本比較「真」,

而是這個模式所揭示的未來趨勢: 能源轉型的核心不再是技術,而是金融。

合作社、信用機構與供應鏈平台,正在成為新時代的能源基礎設施。

TCTD 的故事提醒我們:

有時候,最被誇大的組織,恰恰反映了當代經濟最真實的樣貌—— 能源是敘事的外衣,金融才是血液。


資料出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CM 陋室說書
4會員
86內容數
合規碳信用 : 國際規則 → 各國制度 → 市場轉型! 合規碳信用的發展路徑,是從《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國際規則出發,由各國立法制度化,最終推動市場從自願性信用轉向合規信用。未來能真正「抵稅、履約、計入國家帳本」的碳信用,只會是合規體系下的產品。
PACM 陋室說書的其他內容
2025/10/22
走到第 60 篇,不是為了湊數,而是為了釐清一件比數字更重要的事: 台灣,該從「京都幻象」中醒來了。 二十年前,《京都議定書》開啟了碳交易的概念,那時世界相信,只要有一張「碳信用憑證」,就能抵銷排放、買回良心。許多國家與企業也確實因此起步,從減碳、造林、再生能源,一步步學會把環境成本算進帳本裡。
2025/10/22
走到第 60 篇,不是為了湊數,而是為了釐清一件比數字更重要的事: 台灣,該從「京都幻象」中醒來了。 二十年前,《京都議定書》開啟了碳交易的概念,那時世界相信,只要有一張「碳信用憑證」,就能抵銷排放、買回良心。許多國家與企業也確實因此起步,從減碳、造林、再生能源,一步步學會把環境成本算進帳本裡。
2025/10/22
十年前,企業碳揭露的世界仍相對簡單。 2015 年的《範圍二指南》(Scope 2 Guidance)讓企業可以用兩種方法計算用電排放:地點法(Location-based Method, LBM)與市場法(Market-based Method, MBM)
Thumbnail
2025/10/22
十年前,企業碳揭露的世界仍相對簡單。 2015 年的《範圍二指南》(Scope 2 Guidance)讓企業可以用兩種方法計算用電排放:地點法(Location-based Method, LBM)與市場法(Market-based Method, MBM)
Thumbnail
2025/10/22
新加坡宣布,將從加納、秘魯與巴拉圭三國購買 217.5 萬噸符合《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 6)規範的碳信用,金額達 7,600 萬新元。這筆交易是主權級的、雙邊協定下的合規碳信用(Compliance Carbon Credit,CCC),屬於
Thumbnail
2025/10/22
新加坡宣布,將從加納、秘魯與巴拉圭三國購買 217.5 萬噸符合《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 6)規範的碳信用,金額達 7,600 萬新元。這筆交易是主權級的、雙邊協定下的合規碳信用(Compliance Carbon Credit,CCC),屬於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