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到麵包宿,裡面充滿各種書籍:生活類、旅遊日記、地方企劃、漫畫、小說、詩集……應有盡有。在麵包宿,竟然能那麼容易地靜下心來看一本書。
這次我看了馬尼尼為的圖文書〈春天是一個晴天的早上〉。
她的畫作以塗鴉風格、水墨與拼貼揮灑而成。之前在書局翻過幾次,總覺得靜不下來,進不了她的故事。但在這個寧靜、伴著蟬鳴的麵包宿,我終於好好品味了這本書——真的好喜歡。
被她細膩的心折服,也被那自由不羈的線條吸引。讀著讀著,彷彿跟著她粗曠的筆觸,看見了空氣與意識的流動。
而文字又那麼美麗,牽引著我一直讀下去。那一刻,我真的喜歡上這本書了。
更佩服的是——這本書說出了我心裡想表達的事。
我也想分享:就算沒有出國、沒有遠行,我們依然能在日常裡遇見美景與旅行。
過去我總以為必須畫出具體的場景,才能讓人看見「日常的美」。但每次畫寫實場景時,我又覺得受限——我不喜歡描建築或細節,卻被「真實重現」這個框架綁住。
在麵包宿的最後一天,我在金剛大道的涼亭遇到一個亂入的小孩,一起塗鴉。
他不受控的繪畫方式,打亂了我「必須如實描繪風景」的慣性。最後我們一起完成了三張抽象的色彩畫——沒有具體形象,卻完全呈現了當下的感受:

風在吹,我覺得自己快飛起來;遠方的海與天空融進綠意裡。小孩混合著綠、白、黃、藍,把我原本準備寫生的顏料全擠成自由的色塊。
他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在畫紙上恣意揮灑。我本來想引導他畫眼前的風景,結果他讓我學會放下。
那幾張畫清清爽爽,卻包含了我們共同感受到的快樂與自由。
我突然明白:不一定要描繪具體的場景,感受本身就能成為畫面。
只要再配上文字,就足以分享我想傳遞的心意。原來,我不必依賴有限的寫實技巧,也能傳達「日常的美」。
或許用我擅長的色彩與情感,更能直達人心。想到馬尼尼為的那本書,真心佩服——她的文字太到位了。
若圖像抽象、文字又無法引人共鳴,作品就會變得疏離;而她的文字讓我覺得有共鳴、被感動。真的很厲害。
那幾天我也看了另一本書:〈洄游,成為海:寫給生命的朝聖日記〉。讀起來非常順暢,一不小心就看了一半。
邊讀邊想:「哇,她每天行走那麼遠,還能寫日記,好厲害!」我想像她可能在夜裡、疲憊卻仍努力記下當天的經歷。
尤其後半段她再次提到早前遇過的朝聖者,還能記得名字——心想:「還好她有寫日記,不然哪記得誰是誰?」
後來在麵包宿的大桌上,遇到朋友耀威在工作,我隨口聊起這本書。
他說作者娃娃是文學系背景,難怪文筆特別好,讀起來真的「很絲滑」。更巧的是,書粥的代理店長剛好來麵包宿送別前聊天,竟然也看過這本書,而且她正準備去走一半的朝聖之路!
她五十多歲,出版了一本以手帳記錄的插畫書。我們聊出版的過程、她為部落孩子教學的故事,我心想:難怪她有那麼多朋友支持,這樣善良又真誠的人,一定到哪都受歡迎。
我聊到疑惑問她:「每天走路還要寫日記,時間夠嗎?」
她笑著解釋,其實朝聖者通常下午三、四點前就會抵達,所以還有蠻多時間休息或記錄。
「喔~原來如此!」我恍然大悟。
耀威真的像一個「朋友磁鐵」,總能吸引到有趣又溫暖的人。這趟麵包宿之旅,讓我不只被大自然療癒,也被人與人的相遇啟發。
覺得非常感恩——每一次交流都成為靈感與力量的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