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當今世界最知名的老鼠非米奇莫屬,那麼若說到最受喜愛的貓。你會想到誰? Hello Kitty 無疑當之無愧。對許多八、九〇後而言,三麗鷗(Sanrio)旗下的角色──Hello Kitty、My Melody、Little Twin Stars、布丁狗等。(他們不只是可愛的卡通人物,更是陪伴成長的童年記憶與情感寄託。)而今天要介紹的主角──辻信太郎(Shintaro Tsuji)是這一切的創造者。
辻信太郎( Shintaro Tsuji ) 出生於山梨縣甲府市裡一個經營旅館的富裕家庭。童年時過著優渥卻孤單的生活 : 母親因白血病早逝,而他被轉交由嚴苛的姑媽撫養,因此成長歲月說不上快樂。
1945 至 1947 年間,他就讀桐生工業大學(現為群馬大學的一部分),當時主修化學工程。戰後的日本物資極度匱乏,因此他利用所學製造商品供應黑市,誤打誤撞下累積不少爾後創業路上的基礎和人脈。
1949 年,在親屬勸說下,辻信太郎進入山梨縣政府任職。但他始終難以適應公務員的生活,甚至形容那段時間是「童年之後的第二次逆境」。後來他辭去公職。當過教師與商業顧問,最終還是於 1960 年正式離開體制,選擇以創業實現自己的理想。
那一年,三麗鷗(Sanrio) 誕生。
當時的辻信太郎,並非單純想開公司賺錢,而是希望創造一個「沒有戰爭的世界」。他深受戰爭創傷影響,相信唯有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友誼,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而「禮物」正是促進友誼的媒介。
在當時的日本,「送禮」並非普遍文化,生日或節慶互贈禮物更是少見。但辻信太郎曾在外國人經營的基督教幼兒園就讀,早早便接觸到這種文化。相當喜愛送禮的他便由此萌生靈感 : 若能透過小小的禮物傳遞心意,或許能讓世界多一點溫暖。
「我希望創造一個能促進友誼的事業。」
這句話成為三麗鷗的核心理念,也催生了那句膾炙人口的品牌標語:「傳遞一份小小的禮物,擁有一個大大的微笑。」
1974 年 11 月,Hello Kitty 首次登場 : 當時她僅僅只是印在一個零錢包上的小角色,沒想到卻迅速席捲日本與海外市場。沒有大規模的宣傳,也沒有嚴密的市場調查,三麗鷗以「全方位授權」的方式推廣產品:從文具、服飾到家電,只要你能想到的地方,都可能看見 Hello Kitty 的身影。
辻信太郎曾在訪談中闡述 Hello Kitty 背後的三個寓意:
一、看到她時,能感受到愛;而要被愛,必須先懂得善良。
二、蝴蝶結象徵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包容。
三、她沒有嘴巴,代表「溝通不只靠語言」。因此行動與態度才是真正的表達。
說起三麗鷗能成為總市值高達 1600 億日圓的企業,其關鍵在於靈活的「授權模式」。公司不再親自製造產品,而是提供設計與行銷支援,由合作廠商負責生產與銷售。
這樣的方式既能降低風險,又能維持品牌品質,讓 Sanrio 有餘力不斷開發新角色並跨足國際市場。
多年以來,Hello Kitty 早已不再是一個卡通形象,更像是一位「全球代言人」。三麗鷗將她視為「藝人」經營,為她安排合作、活動與代言,讓這位可愛的無嘴貓成為象徵和平與友誼的文化圖騰。
三麗鷗的價值不在於角色有多可愛,而在於它們教會人們如何理解、尊重與關懷彼此。辻信太郎如是說。
他用一個簡單卻深刻的信念告訴世界 : 有時候,真正的交流不需要華麗的言語; 一個溫柔的舉動、一份貼心的禮物, 就足以讓人感受到愛。
如今,三麗鷗的創辦人辻信太郎已屆九十二高齡,而那隻曾風靡全球的Hello Kitty,也悄然步入四十五歲的「中年」。昔日引領可愛文化的王國,如今正被新世代的吉祥物一點一滴地瓜分市場。雖然仍無角色能撼動Hello Kitty的經典地位,但三麗鷗的業績卻不再輝煌——截至今年三月的會計年度,營收為552.6億日圓,年減6.5%,盈餘更暴跌95%,僅剩2億日圓,幾乎陷入損益兩平的險境。
面對企業危機,辻信太郎終於選擇放手,將接力棒交給僅有七年經驗的長孫。這場跨越三代的接班劇,蘊含濃厚的日本式宿命感——原本縝密規劃四十年的傳承藍圖,卻因二代的猝逝而生變,使三麗鷗必須在情感與現實之間尋找平衡。
風燭殘年的創辦人與年少的繼承者一同帶領Hello Kitty與那一群可愛的卡通夥伴。他們不只是要拯救一家企業,更是在尋找一條「讓可愛繼續存在」的道路。
從戰後黑市到全球舞台,辻信太郎用一隻沒有嘴巴的貓,傳遞出「以愛化解距離」的信念;而如今,當三麗鷗走到傳承與轉型的十字路口,真正的考驗已不在於Hello Kitty是否依然可愛,而在於新一代能否延續那份不靠言語、卻能讓世界微笑的力量。
或許,Hello Kitty 的沉默,正提醒著世人 : 唯有誠意與溫柔,才能讓品牌,也讓人心,歷久不衰。
資料參考 : Wiki、BBC、Sanr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