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導言
烏克蘭戰爭進入第三個年頭,西方援助的疲態與內部政治分歧日益明顯。美國在川普重新掌權後主張「現狀凍結」以求快速停火,而歐洲則陷於軍援遲滯與產能不足的矛盾。表面上,談判似乎成為止血之道;實際上,「以地換和」不僅使侵略合法化,更將誘發一場從歐洲蔓延至西太平洋的戰略災難。當烏克蘭的人力逐漸枯竭、黑海戰場陷入僵局時,民主陣營若選擇退讓,下一個被迫面對強權擴張的地區,將是台灣與整個亞太。
一、人力枯竭:烏克蘭戰場的真正臨界點
烏克蘭的戰爭困局,表面是武器不足,實質是「人力決勝」的危機。自 2024 年起,基輔政府陸續下修動員年齡,並實施數位化徵召系統,以填補前線日益嚴重的缺口。然而,持續三年的高強度作戰,使得可動員人口迅速萎縮,退伍軍人照護與補給制度未能同步建構,社會氛圍從最初的團結轉為疲憊與焦慮。

美國與歐洲提供的裝備雖多,但缺乏對人力續航的全面支援。士兵輪替不足,導致前線精神崩潰與戰鬥效率下降;受傷復員者得不到妥善安置,削弱了社會對徵兵政策的支持。這場戰爭的底線,不是坦克數量,而是能否維持每一條戰壕裡仍有士兵願意站起來。

戰場的耐力競賽,正在將烏克蘭逼近極限。如果西方仍以「裝備換勝利」的邏輯支援,而忽略人力體系的重建,最終將看到一支被疲勞與流失吞噬的軍隊,即便擁有再多先進火力,也難以撐過時間的考驗。
二、砲彈與產能:無法解決「人力赤字」的工業幻覺
歐洲近年努力補上軍工缺口。捷克發起「全球砲彈倡議」,募集數十億美元於全球採購;歐盟則推動「ASAP 計畫」,試圖在 2025 年達成年產 200 萬發砲彈的目標。表面看來,產能正在回升,但從戰場節奏觀之,這仍遠遠不夠。

烏俄前線每日消耗超過 2 萬發砲彈,補給間斷即意謂陣地被迫撤離。更關鍵的是,彈藥供應若無法與人力輪替週期同步,即便庫存充足,也無法維持長期攻勢。工業生產的增加若沒有相應的士兵與維保體系支撐,只會變成後方倉儲的數字遊戲。

歐洲與美國需要重新定義「援助」:真正的戰力不是補給量,而是可持續作戰的節奏。若無穩定的人力補充、醫療後送與士氣維護,再多砲彈都只是延長失敗的過程。
三、黑海與高加索:俄羅斯不會主動停戰的戰略邏輯
許多觀察家誤以為俄羅斯的戰爭疲態會促使克里姆林宮尋求停火,然而從地緣與軍事角度來看,這種假設過於樂觀。黑海對俄羅斯而言,不僅是能源出口的生命線,更是南向防衛的戰略支點。烏軍雖以飛彈與無人艇迫使黑海艦隊撤離塞瓦斯托波爾,但這只是「拒止」而非「制海」。俄方仍能以遠程飛彈對烏克蘭港口構成威脅,維持經濟與心理上的封鎖。

同時,高加索方向的情勢亦顯示,俄羅斯正集中力量於核心縱深:頓巴斯—克里米亞—黑海一線。即使在納卡撤軍、亞美尼亞疏離的情況下,俄方仍能藉能源收入與後方補給穩住主戰區。若烏克蘭無法在黑海建立穩定航道、削弱俄國出口能力,戰略壓力將永遠在基輔一方。
換言之,俄羅斯的停火前提,從來不是談判桌上的文件,而是能否確保其戰略縱深不被動搖。只要這條生命線存在,莫斯科就沒有任何理由主動止戰。
四、俄中合作:歐洲駐軍保證為何可能成為紙老虎
歐洲提出的「戰後駐軍保證」,看似能為烏克蘭提供安全屏障,實則漏洞百出。原因不在政治承諾,而在現實能力。俄中之間的軍工合作已大幅深化:中國向俄方提供光學、電子與無人機零組件,協助其維持戰場補給;俄羅斯則分享作戰經驗與武器測試數據,形成互補關係。

這種「資源換軍備」的模式,使制裁效果大打折扣。只要中國不封鎖出口,俄羅斯便能繞過歐洲禁令,穩定維持軍工體系。當侵略者能自行恢復產能時,任何「戰後駐軍」都只是象徵性的政治姿態。
歷史證明,戰後保證若無持續威懾,只是紙上談兵。1938 年的蘇台德協定讓希特勒喘息,1940 年的馬其諾防線讓法國陷落。今日的歐洲若仍以「停火—駐軍—再談」的方式延宕決策,將重演同樣的錯誤,只是代價更為全球化。

五、兩線作戰的風險:戰略誤判的全球後果
美國若誤信「現狀凍結」能暫時止戰,實質上是為俄羅斯創造再起的契機。當莫斯科獲得喘息時間,中國即可轉向西太平洋,尋找下一個戰略突破口。
這意味著美國主導的安全體系將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局:一邊要維持歐洲的軍援承諾,另一邊又必須在印太牽制中國。結果是兩線皆無法集中力量,戰略嚇阻被迫分散。川普政府的孤立主義傾向,只會加速這個過程。

對歐洲而言,「以地換和」不僅削弱自身防線,更讓亞太成為下一個實驗場。當侵略者發現西方的底線可被談判折價,任何邊界都不再神聖。
六、台灣的戰略啟示
- 拒絕割地敘事:無論國際輿論如何變化,台灣必須堅守「不承認侵略現狀」的立場,並在外交語言上與歐洲民主國家建立一致論述。
- 戰力續航優先:完善後備與醫療體系,將民防、心理支持、家庭保障納入總體戰略,確保人力續航不因長期消耗而崩解。
- 制海務實化:以「區域拒止」為目標,結合岸置飛彈、無人機群與反艦火力,確保航道可用與運補安全,而非追求形式上的「全面制海」。
- 前置「戰後保證」:平時即建構可演練、可驗證的彈藥、維保、醫療與通訊網絡,使外部支援轉化為戰前嚇阻,而非戰後象徵。
- 跨域聯盟建構:推動「烏戰—台海連動敘事」,強化歐洲對亞太安全的理解,使侵略的代價成為跨區域共識,而非區域事件。

結論
烏克蘭戰爭已不是區域衝突,而是全球秩序的分水嶺。若西方以妥協換和平,實際上是以時間換失敗。當侵略者發現「佔領可談判」「割地能止戰」,整個自由世界的邊界都將失去意義。

真正的和平,必須建立在侵略失敗之後。只有當俄羅斯退回戰前國界,侵略的邏輯才會被瓦解;只有當歐洲堅守原則,亞太的戰火才不會被點燃。人力、產能與意志三者缺一不可。這是一場民主陣營的耐力賽,一旦退讓,將無處可退。
參考資料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IISS),〈Combat Losses and Manpower Challenge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Mass in Ukraine〉,2025 年 2 月。
-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RFERL),〈With Desertions and Low Recruitment, Ukraine’s Infantry Crisis Deepens〉,2025 年 6 月。
-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Russia’s War of Attrition and China’s Support〉,2025 年 5 月。
- Atlantic Council,〈US Voices Concern Over Chinese Support for Russia’s Ukraine War〉,2025 年 8 月。
- Center for European Policy Analysis(CEPA),〈Partnership Short of Alliance: Military Cooperation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2025 年 7 月。
-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RUSI),〈How Russia Is Helping China Prepare to Seize Taiwan〉,2024 年 12 月。
- European Union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ISS EU),〈The Dependence Gap in Russia-China Relations〉,2025 年 3 月。
- Financial Times,〈European Ammunition Production and Logistics Gap〉,2025 年 9 月。
- The Economist,〈Europe’s Promise of Postwar Security Guarantees for Kyiv〉,2025 年 8 月。
- Understanding War Project(ISW),〈Russian Force Generation Update〉,2025 年 9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