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即創作|當語言從說明邊緣走進當代藝術主體

賀靖淵-avatar-img
發佈於∞結構.維度∞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 語言不是說明,而是主角

過去我們習慣把「文字」視為藝術作品的附屬品:標題、牆面文字、作品解說——語言似乎只是為了「幫助觀者理解畫面」。

但當代藝術的一個關鍵變化,是語言開始不解釋作品,而是成為作品本身

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正是這種轉向的濫觴。
1960 年代起,藝術家開始用文字本身去定義、質疑、甚至摧毀傳統的視覺美學體制。

Joseph Kosuth 的《One and Three Chairs》將一把椅子、椅子的照片與字典中「椅子」的定義並列,指向語言的觀看性。而觀念藝術家 Lawrence Weiner 更明確地宣稱:「藝術的存在,只需被提出,不必被製作。」這些作品讓語言從圖說邊緣走向展牆中心,語言不是附屬品,是主體。

∞ 觀看的轉向:從畫面到語境

當我們站在一件文字作品前,我們不再只是「看」一個視覺畫面,而是進入一個語境。

Jenny Holzer 的《Truisms》系列,就是把語句轉為燈箱、投影或石刻裝置:

「Protect me from what I want」
「Abuse of power comes as no surprise」

這些語句不是告訴你什麼,而是挑起情緒、困惑、共鳴、甚至抵抗。觀者不只是觀看者,而是語言投射的參與者。

這也讓「閱讀」本身成為一種觀看形式。

句子不再只是用來傳遞訊息,而是像畫布上的顏料、雕塑的質地、聲音的空間感——成為一種可被感知的材料

∞ 亞洲/台灣語境中的文字主體創作實踐

在亞洲與台灣當代藝術語境中,文字作為創作主體的實踐也呈現出多重樣貌。

徐冰的《天書》以一整套「不可閱讀」的假文字,挑戰語言作為傳遞工具的本質,讓書寫成為文化秩序的拆解裝置;董陽孜則以大尺幅的筆勢創作,將書寫從語意中抽離,進入節奏、動勢與空間的視覺流動中。

在台灣另兩位藝術家中,李鎮成長期以語句、標語與霓虹裝置創作空間節奏,其作品《線相》明確以「文字藝術」為展覽主題,語言在他手中成為觀看節點與沉默的詩性場;而侯俊明則將「文字即圖像」視為創作核心觀點,強調即使觀者讀不懂,也能感受到文字筆劃中隱含的某種聲音與情緒。

這些創作者共同展示了語言的變奏性——它既可以是形、是節奏、是空間,也可以是觀看中的情緒中介。文字在當代創作中,早已不是解說,而是藝術本體的延伸語彙。

∞ 社群語感與文字的收藏性

在社群媒體日常中,我們也正在見證語言的轉位——

  • 一段話可以截圖成「語錄卡」被轉傳無數次;
  • 一句句子可以成為自我狀態的象徵標籤;
  • 一張語言畫作,可以讓觀者說:「這句話,好像是為我而寫。」

這不是語言的淺化,而是語言與情感距離的縮短。
它讓收藏不只是對作品的擁有,更是對自我經驗的認證。

像是是蔡康永語句版畫的魅力所在。他不是強調文字的筆法、結構或美學傳統,而是用一句話與觀者產生精準情緒連結
「不要香菜」、「有一天 這一切 會值得」這些語句,看似輕盈,卻成為收藏品、展覽品、甚至生活態度的象徵。

語言的收藏性,來自它的可識別性與可共鳴性——它像一種情緒雕塑,被我們掛起來,提醒著我們自己是誰。

∞ 文字如何成為創作材料?——關於結構與方法

如果語言成為主體,那它也有其「材料特性」——
它有結構、有質地、有聲音、有時間性。

當藝術家開始以文字創作,他們也必須思考:

  • 一句話的節奏如何排列?(像詩,還是像標語?)
  • 語言的語境是否被解離或重新部署
  • 觀者的閱讀順序能否引發空間性的移動
  • 語言與物質(牆面、墨色、光線)如何交會出新的觀看可能?

這讓「寫作」本身,變成一種空間藝術的行為。不是只有書寫內容重要,而是寫作的節奏、佈局、留白、甚至錯字——都可以是創作本體。

∞ 當代藝術中的文字,是觀看,也是一種存在方式

當文字從說明邊緣走進創作主體,它不只是藝術媒材的改變,而是一種觀看與存在方式的改變

我們不再只是在讀一段話,
我們是在其中照見了自己。
這樣的文字,不是藝術家的聲音,而是觀者心中的迴響。
它無需圖像,也能成為風景;無需技法,也能構成經驗。

而這正是語言,在當代藝術中的力量:
不只是說明世界,而是讓世界說出了我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另一個維度的展場
0會員
25內容數
|在表象之外,持續觀看與書寫的工作| 我們不只談作品,更關心它們如何生成、被觀看、被選擇。 藝術不是解答,而是一種長期的凝視。 如果你也在尋找能深入討論的片刻,歡迎來這裡坐一會。
2025/09/28
藝術寫作從來不只是知識的轉述或評論的輸出,它同時是一場詮釋與共振之間的倫理選擇。當代藝術語境複雜多變,評論者若僅以理性框架詮釋作品,常會錯過創作深處那層尚未命名的語氣微振。本文將探討藝術寫作的雙重任務:如何在批評與理解之間取得平衡,在知識傳遞與情感承接之間開拓語氣的深度空間。
Thumbnail
2025/09/28
藝術寫作從來不只是知識的轉述或評論的輸出,它同時是一場詮釋與共振之間的倫理選擇。當代藝術語境複雜多變,評論者若僅以理性框架詮釋作品,常會錯過創作深處那層尚未命名的語氣微振。本文將探討藝術寫作的雙重任務:如何在批評與理解之間取得平衡,在知識傳遞與情感承接之間開拓語氣的深度空間。
Thumbnail
2025/09/21
本文探討藝術家社群中非制度化的連結模式,如何透過「語氣」的共鳴與共振,形成支持創作的堅韌生態。文章闡述了「語氣網絡」的特性、策展人角色的轉變(從策劃者到陪伴者)、以及非資源導向的情感支持,如何成為藝術創作的養分。最後,呼籲未來藝術社群以語氣與關係為基礎,建構更具韌性與靈魂厚度的創作網絡。
Thumbnail
2025/09/21
本文探討藝術家社群中非制度化的連結模式,如何透過「語氣」的共鳴與共振,形成支持創作的堅韌生態。文章闡述了「語氣網絡」的特性、策展人角色的轉變(從策劃者到陪伴者)、以及非資源導向的情感支持,如何成為藝術創作的養分。最後,呼籲未來藝術社群以語氣與關係為基礎,建構更具韌性與靈魂厚度的創作網絡。
Thumbnail
2025/09/03
在奧拉弗・埃利亞松的《單色房間》中,低壓鈉燈釋放的極窄橙黃光,只剩明暗差異。這件作品不只是光學實驗,而是一次觀看條件的拆解:顏色是光與視覺系統的協商。當嘗試以紅藍眼鏡或濾光片介入,空間感塌縮、世界陷入黑暗,揭示了感知的脆弱性。作品迫使觀者思考:當熟悉的感知被拔除後,我們如何重新理解現實?
Thumbnail
2025/09/03
在奧拉弗・埃利亞松的《單色房間》中,低壓鈉燈釋放的極窄橙黃光,只剩明暗差異。這件作品不只是光學實驗,而是一次觀看條件的拆解:顏色是光與視覺系統的協商。當嘗試以紅藍眼鏡或濾光片介入,空間感塌縮、世界陷入黑暗,揭示了感知的脆弱性。作品迫使觀者思考:當熟悉的感知被拔除後,我們如何重新理解現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自媒體創作需要發揮自身長處,重視讀者體驗,並建立品牌信任。除了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外,還需注意多平臺試金和持續學習提升。建議作者重視 SEO 關鍵字,例如「自媒體創作」、「網路內容創作」等。
Thumbnail
自媒體創作需要發揮自身長處,重視讀者體驗,並建立品牌信任。除了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外,還需注意多平臺試金和持續學習提升。建議作者重視 SEO 關鍵字,例如「自媒體創作」、「網路內容創作」等。
Thumbnail
絮絮叨叨的blog時代之後,不知不覺把寫作的習慣留給了手帳本。 全民互聯網的時代,讀文字的人比例嚴重下降,認真寫字的人也越來越少⋯⋯讀圖時代早已是昨日黃花,視頻時代甚至也說不上了,可怕的短視頻統領著普羅大眾的時間,碎片化了一切,包括很多人的腦子⋯⋯ 可是還是喜歡寫字啊。而且在網絡平台的發
Thumbnail
絮絮叨叨的blog時代之後,不知不覺把寫作的習慣留給了手帳本。 全民互聯網的時代,讀文字的人比例嚴重下降,認真寫字的人也越來越少⋯⋯讀圖時代早已是昨日黃花,視頻時代甚至也說不上了,可怕的短視頻統領著普羅大眾的時間,碎片化了一切,包括很多人的腦子⋯⋯ 可是還是喜歡寫字啊。而且在網絡平台的發
Thumbnail
畫圖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溝通」,不需要有比較心態
Thumbnail
畫圖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溝通」,不需要有比較心態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想寫些什麼,但卻遲遲無法踏出第一步,又放不下對文字的執念,不管是手寫或是在鍵盤上敲敲打打,就是想在這個影像當道的年代,留下一些屬於自己的堅持。看了很多文字創作者的建議和寫作指南,還是沒有頭緒,於是一個轉念,決定先把這個躊躇不前的階段記錄下來,至於以後,或是有沒有以後,就再說了。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想寫些什麼,但卻遲遲無法踏出第一步,又放不下對文字的執念,不管是手寫或是在鍵盤上敲敲打打,就是想在這個影像當道的年代,留下一些屬於自己的堅持。看了很多文字創作者的建議和寫作指南,還是沒有頭緒,於是一個轉念,決定先把這個躊躇不前的階段記錄下來,至於以後,或是有沒有以後,就再說了。
Thumbnail
或者沒有談投入更強的因為的文字創作來說是所有裡面的所有創作的最單純的一種只需要一支筆或是一個鍵盤或是一個人講一段話就能上香你所要 表達的那種其實也就是一篇文章這個這件事全世界每個人每天隨時隨地都在做創作表達自己的意思則是由的表達是作為溝通的用途的一句話兩句話就帶過去的 但又的時候則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思
Thumbnail
或者沒有談投入更強的因為的文字創作來說是所有裡面的所有創作的最單純的一種只需要一支筆或是一個鍵盤或是一個人講一段話就能上香你所要 表達的那種其實也就是一篇文章這個這件事全世界每個人每天隨時隨地都在做創作表達自己的意思則是由的表達是作為溝通的用途的一句話兩句話就帶過去的 但又的時候則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思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藝術形式,通常是指在特定空間中創作出的三維藝術作品, 其目的是與觀眾互動,引起他們的思考和感觸。 這些作品可以採用各種材料和媒介, 包括金屬、木材、塑料、布料、玻璃、聲音、影像等, 通常是為了創造一種具有獨特氛圍和情感的體驗。 裝置藝術與傳統的雕塑或平面藝術有所不同,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藝術形式,通常是指在特定空間中創作出的三維藝術作品, 其目的是與觀眾互動,引起他們的思考和感觸。 這些作品可以採用各種材料和媒介, 包括金屬、木材、塑料、布料、玻璃、聲音、影像等, 通常是為了創造一種具有獨特氛圍和情感的體驗。 裝置藝術與傳統的雕塑或平面藝術有所不同,
Thumbnail
出書好像是一種執念 近年來,隨著網路的普及,創作的管道也越來越多元。許多人認為,只要作品沒有錯誤,創作者就可以選擇各種方式發表,不一定需要出書。不過出書好像是一種執念,有許多人雖然在網路上發表許多文章,但是還是想自己出書,以完成自己的心願,這是沒錯的。至少這代表一種認可與肯定。但值得不值得?這還有
Thumbnail
出書好像是一種執念 近年來,隨著網路的普及,創作的管道也越來越多元。許多人認為,只要作品沒有錯誤,創作者就可以選擇各種方式發表,不一定需要出書。不過出書好像是一種執念,有許多人雖然在網路上發表許多文章,但是還是想自己出書,以完成自己的心願,這是沒錯的。至少這代表一種認可與肯定。但值得不值得?這還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