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不是解說,而是照見
當藝術評論成為學院的延伸或市場的輔助時,它往往落入「解說」的功能主義陷阱。評論者急於提供作品的意義、作者的意圖、符號的解碼方式,卻忽略了藝術本身可能正在逃離語言的掌控。真正的評論,應是照見——用文字為作品打開一扇通往未知的門,而非把它鎖進一套理論的房間。
∞ 詮釋的倫理:知識框架與感知真實之間的張力
藝術評論不可能沒有詮釋,但詮釋不應是權力姿態,而是一種謙卑的靠近。評論者所用的每一套知識系統,其實都可能遮蔽另一種觀看方式。當我們過度依賴理論模型來解釋作品,便容易將創作的感知流動壓縮為可讀文本,而忽略其中尚未成形、甚至不欲被命名的氣息。詮釋,應有邊界;而寫作的責任,是守住那些邊界外的空白。
∞ 共振的書寫方式:讓語氣說話,而非主張說話
所謂「共振的寫作」,並不是避免立場或情緒,而是讓語氣本身成為文字的驅動力。當評論者與作品之間產生微妙的氣場流動,那些語氣會自然在句子中顯現:不是為了說明,而是為了回應;不是為了支配,而是為了陪伴。這樣的書寫,會讓讀者感受到作品的語氣,而非評論者的分析。
∞ 語氣型評論的可能結構
一種更接近「語氣型」的藝術評論,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結構展開:
- **詩性起始:**用語氣引導進入作品的節奏,而非用理性鋪陳背景。
- **語場描寫:**描繪觀展現場的空氣與氛圍,讓讀者「感覺」而非只「知道」。
- **語氣回聲:**與作品語言產生共振,引用片段、筆觸、素材時帶出其情緒波長。
- **語義的節制:**不急於總結,不強行歸類,保留未竟之意。
- **感知的誠實:**若無法理解,也可以老實承認,這種誠實反而打開了新的觀看方式。
∞ 評論的責任不在評價,而在維繫創作的語氣鏈條
當評論被視為「高低評價」的工具時,創作即會轉向迎合或反抗之路,而非純粹的生成之路。評論者若能以文字維繫創作語氣的鏈條,不打斷、不扭轉、不主導,而只是讓語氣得以延續至觀者,那麼藝術寫作就會從「話語控制」轉為「語氣承接」的倫理實踐。
∞ 當寫作本身成為創作
評論不只是觀看後的書寫,它本身即是創作的一種延伸。當文字承接了作品的語氣殘響、觀者的微妙情緒與評論者自身的感知殘片,寫作便不再只是記錄,而是一種語氣型的生成。而這樣的評論,不為解釋而存在,而是為了在語氣裡與作品一起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