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m for one colour: when colour collapses, vision is stripped bare
∞ 光的陷阱:從色彩到單色
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於 1997 年創作的《單色房間》(Room for one colour),是一件典型的光環境作品。展場中僅安置低壓鈉燈,它所釋放的波長極窄,幾乎只落在 589 奈米的橙黃光。觀者一旦踏入空間,原本熟悉的世界瞬間被「抽空」──紅與藍不復存在,綠與紫消失不見,只剩下亮暗與陰影。 這是一個極端的光譜實驗:顏色不再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而只是光線與視覺系統的共謀。當唯一的光源只剩下單色,所有差異都被壓縮為明暗。
∞ 藝術家脈絡:感知的建構與拆解
埃利亞松一向擅長將科學現象轉化為藝術經驗。自 1990 年代起,他持續探索光、霧氣、水流、反射鏡等自然元素如何被置入展覽場域,並藉由「體驗設計」讓觀者意識到自身感知的限制與條件。 若對照 James Turrell 的光房間或 Robert Irwin 的感知研究,Eliasson 的《單色房間》並非追求「純粹光的冥想性」,而更接近一種「感知被剝奪後的困境」。在此,顏色不再是一種慰藉,而成為一個缺席的現象。
∞ 單眼的塌扁:紅藍眼鏡的隱喻
如果我們在這空間裡戴上紅藍 3D 眼鏡,會發現:
- 紅片尚能透過部分黃光,看見黯淡的單色世界;
- 藍片則完全失效,視野幾近黑暗。
大腦無法融合這兩種極端輸入,結果空間感塌縮成單眼的平面。這並非單純的趣味,而是一次「深度感」的瓦解。它揭露了我們對立體世界的依賴──立體並非理所當然,而是雙眼輸入被建構出的幻象。
∞ 黑暗的另一種版本:濾掉黃光之後
那麼,如果我們戴上濾掉黃光的鏡片,會否還原原本的彩色世界?答案是否定的。 由於展場中僅有橙黃光,當這波段被阻隔,世界便直接陷入黑暗。這不是「彩色復原」,而是一種更徹底的空缺──一個「觀看的黑洞」。在此,顏色的幻象不只是被壓縮,而是徹底消亡。
∞ 觀看的脆弱性
《單色房間》提醒我們:
- 顏色不是事物的真相,而是光譜與眼睛的協商結果;
- 空間感不是天生穩固,而是依賴雙眼融合的暫時建構;
- 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其實極度脆弱,只要條件稍作改變,現實便會崩解。
埃利亞松透過一盞低壓鈉燈,把觀看本身剝至赤裸。那是一種失去色彩的極端經驗,也是當代藝術最尖銳的提問之一:當我們熟悉的感知被拔除後,還剩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