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從死亡開始的創業課
飛機穿過雲層,陽光在雲海上灑出金色的痕跡。
那一天,他懷裡抱著父親的骨灰罈——這是他與父親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出國。
機艙裡很安靜,只有發動機的低鳴。
他望著窗外,忽然覺得人生就像這趟飛行:
我們都知道終點在哪,但沒有人知道會在哪一段遇到亂流。
那時的他還聽不懂,直到這一刻才明白——
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邀請。
邀請你去看見那些你一直逃避的事:恐懼、責任、愛,還有自己。
他心裡默默對自己說:
「如果人生是一趟單程旅行,那我該怎麼活,才算不留遺憾?」
這趟飛行,不只是載著父親的骨灰,更載著一個年輕人重生的起點。

23歲被迫接班:從藝術夢想到現實的葬禮
23歲那年,他原本正在準備出國念藝術設計,夢想著成為創作者。
沒想到,一通電話改寫了命運。
「爸爸倒下了。」
葬禮結束不到三週,他就被推上台前,接手父親留下的殯葬公司。
那天,他穿著不合身的西裝,手心滿是汗。
底下坐著的是一群跟父親打拼多年的員工,每個人臉上都寫著:「這孩子行嗎?」
他開口的瞬間,聲音顫抖:「從今天起,我會盡力守住爸爸的公司。」
沒有人鼓掌。只有香煙在空氣中盤旋。
那段時間,他每天都在哭。
早上辦喪禮、晚上讀《哈佛商業評論》。
「領導力是什麼?」「公司文化怎麼建立?」
那些字對他來說像外星語。
有天夜裡,他趴在靈堂的長桌上睡著,夢裡看見父親笑著對他說:「孩子,你哭夠了沒?」
他醒來時滿臉是淚,卻第一次笑了。
他後來說:「我不是準備好才承擔,而是承擔讓我變成可以的人。」
那一夜,他學會了第一堂人生課——
「沒有人天生能面對死亡,但當你選擇不逃,就已經在重生。」

公司被奪,人生歸零
幾年後,事業漸入佳境。
他帶領團隊改革流程、重塑品牌形象,媒體開始報導這位「年輕的殯葬二代」。
但就在他以為終於穩定時,命運又狠狠地開了一個玩笑。
某天,他在銀行查帳時發現——公司股權被人轉走。
合夥人利用信任漏洞,悄悄奪走了控制權。
那天晚上,他坐在陽台上,手裡握著文件,風把紙吹得亂飛。
「我是不是太天真?」
「是不是不該相信人?」
他自問自答,喝著酒,心裡的崩塌比任何葬禮都安靜。
他甚至想:「乾脆結束算了。」
但下一秒,他笑了。
「我太熟悉殯葬流程了,還得自己報火化。」
這個荒唐的念頭讓他笑中帶淚。
那個笑聲,救了他。
隔天,他鼓起勇氣打電話求助,向朋友坦白一切。
這是他人生第一次主動說:「我不行了。」
後來他說:「很多人誤會勇敢是硬撐,其實勇敢是承認自己的脆弱。」
那一刻,他終於從「撐下去的人」變成「願意被幫助的人」。
而這,也是他重新開始的起點。

重啟的起點:找到你的『Why』
幾個月後,他走進書店,隨手翻開一本書——Simon Sinek 的《Start With Why》。
書上寫著:「人們不買你做什麼,而是買你為什麼而做。」
他怔住了。
他想起自己這些年,拼命想「撐出一個結果」,卻忘了「為什麼要撐」。
這句話像一面鏡子,讓他看見自己在忙碌裡失焦的靈魂。
那晚,他回家打開佛經,讀到一句熟悉的經文:「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他恍然大悟——原來恐懼的根源,不是死亡,而是執著。
他開始問自己:「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答案來得出乎意料:
「我不是在賣葬禮,而是在教人如何不害怕死亡。」
那一年,他成立了「單程旅行社」。
他不再用黑白講死亡,而用旅行的語言。
「人生是一趟沒有回程的旅程,我們負責讓告別變得有意義。」
這句話,讓殯葬業第一次變得有故事、有溫度。

當責任變成信仰:從殯二代到品牌領導者
2014年復興空難,他接到電話:「冬瓜,我們需要三十台車。」
他沒多想,立刻帶著團隊出發。
那天雨下得很大,泥濘中,他和夥伴們抬著遺體,汗水與雨水混在一起。
沒有人再叫他「那個年輕老闆」,
因為他已用行動證明,領導不是指揮,而是承擔。
之後他重整公司文化。
他說:「我們不再是家人文化,而是球隊文化。」
家人不能被開除,但球隊要為了贏球努力。
每一個人都該清楚自己的角色、貢獻與責任。
他開始拍影片、錄Podcast,用更溫柔的語言去談死亡。
鏡頭前的他說:「別讓死亡是黑白的,我們要讓它有顏色、有溫度。」
影片上線後,引起數百萬觀看。
死亡,第一次被看見成為「愛的另一種形式」。

與死亡對話的智慧:961格人生模型
某場演講上,他拿出一張紙,上面畫著961個小方格。
「假設你能活到80歲,每個月塗一格。你還剩幾格?」
全場安靜。
他接著說:「我們總以為時間很多,但其實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只有三分之一。
別浪費它在焦慮、比較或抱怨裡。」
他指著那張表笑著說:
「你不需要多活幾格,只要讓當下的這一格發光就好。」
這個模型後來被命名為「961人生表」,
也成為他生命教育課中最觸動人心的工具。

單程行李包:為愛留下的禮物
有一次,他見證一位老太太過世後,家人為遺物爭執。
有人哭、有人吵,愛在悲傷裡變成傷害。
那天他回家沉默了很久,
終於動筆設計了一個企劃——「單程行李包」。
這不只是一本書或工具,而是一種練習。
它引導人們整理人生最後的行李:醫療、財務、法律、葬禮、心靈。
他說:「整理,不是為了死亡,而是為了愛。」
這項服務後來幫助成千上萬家庭,
讓「道別」變成一種祝福,而不是恐懼。

結語:玩得過癮,就是最好的修行
多年後,他整理父親的遺物,
在一本泛黃的筆記裡,看見那句熟悉的字跡:
「短雖短,但我玩得很過癮。」
他愣了好久,然後笑著哭出來。
那句話像一顆種子,埋進他的人生——
他不再追求長久的安全,而追求誠實的盡興。
他說:「死亡教會我什麼?教我好好活。」
「如果人生是單程旅行,那就讓這一趟玩得過癮。」
如今的他不再害怕終點,
因為他明白:每一次道別,其實都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始。
「死亡不是結束,而是生命最誠實的提醒。」
「我們無法選擇何時離開,但能決定怎麼活著。」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 「死亡不是結束,而是生命最誠實的提醒。」
- 「沒有人準備好承擔,但承擔的那一刻,你就長大了。」
- 「被奪走的公司可以重建,但被奪走的靈魂,得靠自己找回來。」
- 「勇敢,不是撐住,而是願意承認:我不行了。」
- 「我不是賣葬禮,而是在教人如何不害怕死亡。」
- 「當你準備好道別,也就準備好好地活。」
- 「家人不能被開除,但球隊要為了贏球努力。」
- 「死亡教會我什麼?教我好好活。」
- 「你不需要多活幾格,只要讓當下那一格發光就好。」
- 「短雖短,但我玩得很過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