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野黨立法委員提出「還稅於民」政策,迫使執政黨在選票壓力下,選擇舉債編列預算實施。近期執政黨地方議員提出政治反擊,要求在野黨執政縣市同樣「還稅於民」,將中央層級的政治僵局向下擴散至地方財政。在野黨執政縣市表示可能「付不出公務員薪水」,揭示了「還稅於民」對地方政府財政體系已造成潛在的系統性風險。此一現象是「財政民粹」,也就是政客們一昧討好選民,透過政策買票的典型惡果。「還稅於民」的政策犧牲了國家長期建設的發展資金,將資源從建設投資轉向短期消費性支出。
記得有次跟讀小學的外甥女聊天,小外甥女問過我:政府為什麼收稅金?不收稅不行嗎?對於還在讀國小的他來說,講稅制、講公民責任義務、講社會運作方式太過高深。我只是簡單問了他,今天外面的馬路、路燈、還有學校老師都是政府出錢僱用公務人員來經營維護的,如果你不繳稅,馬路要自己鋪、路燈壞了你要自己修,你也沒有學校可以去上課,這樣你喜歡嗎?小孩聽完回我:不用上課我喜歡,但馬路要自己鋪、燈要自己換不喜歡。
目前狀況可視為賽局理論中的「重複囚徒困境」變體,其中政黨的短期選舉誘因,遠高於維持國家長期財政穩定的合作利益。
為什麼會陷入「發錢」的陷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現在有兩位同學:小明和小華,他們正在競爭下一次的班長選舉。他們面臨一個選擇:
「合作」(C): 兩人比賽誰更認真打掃教室,為全班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賺取學校發的班級基金(就像國家堅持財政紀律、投資建設)。
「背叛」(D): 兩人都不打掃,把時間拿來比誰更會用班級基金發零食給同學,爭取選票(這就像舉債發錢,爭取短期民意)。

政黨間在財政政策上的互動可被視為一場「重複囚徒困境賽局」。在這個賽局中,「合作」(C)代表維持財政紀律、優先國家建設;「背叛」(D)代表推動或接受舉債發錢的民粹政策。
若將兩大政黨視為賽局的參與者,並將「選票利益」作為短期支付函數,則雙方的理性選擇都會趨向於背叛(D)。單方面背叛(例如:在野黨推動發錢,執政黨堅持紀律)的結果是背叛方(在野黨)獲得最大的選舉利益,而合作方(執政黨)被邊緣化和攻擊 。因此,在選舉壓力下,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會導向雙方都背叛(DD)的結果—即雙方都接受或推動發錢。
當雙方都背叛 (DD) 達到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儘管所有參與者都清楚知道,CC(雙方合作,維持財政健全)對國家整體利益最優,但由於單方面背叛的誘因(最大化選票)遠高於合作的誘因,導致雙方即便都知道這政策執行下去最終結果不佳,最後還是會選擇舉債發錢,以避免承受不發錢的更高政治代價-落選。於是,不論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最終都會越來越糟糕。
在政黨競爭日益趨向「民粹動員」和「選票最大化」的背景之下,身為一介公民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嗎?公民必須扮演積極的制衡角色,主動修正政治人物的短期激勵結構。我們能做的事情有這三項:1、認知並抵制民粹動員的輿論陷阱。2、實踐審議式民主於專業議題。3、強化公民監督團體對政客的問責。
1、認知並抵制民粹動員的輿論陷阱
公民必須提升對民粹動員機制的認知。政客透過製造議題和媒體事件,讓民氣可用以煽動民粹,其目的是讓民眾有參與到政治的儀式感,並將自己選票最大化。過程中會將分配正義和深層次的治理問題擱置一旁。當面對財政、建設等專業議題,公民應拒絕接受過於簡單的好、壞、對、錯的二分法,需養成要求政治人物為其短期政策提供長期、專業的評估與數據支持後,再進行討論。社會輿論的成熟與否,是制衡政黨民粹的第一道防線。這點關乎每個人是否願意走出同溫層,放下自己既定想法,開放自己心胸去了解不同立場觀點,才能不被民粹輿論操弄。
2、實踐審議式民主於專業議題
審議式民主提供了一個機制,使受到決策影響的公民或其代表,能夠透過討論參與集體決定,而不是單純表達未經思辯的偏好。審議式民主應用於地方財政或各項專業議題的具體形式有「公民論壇」或會議,能讓參與者在吸收相關資訊、仔細思考和互相辯論後,形成更理性的集體意見。但整個過程曠日費時,實踐上有其困難之處,公民必須有耐心,並且願意主動參與及學習,才能起到作用。
在審議過程中,公民對議題的認知以及影響層面能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有助於協助瞭解公眾對預算編列的態度,是傾向於「量入為出」(體現財政紀律)還是「量出為入」(體現民粹擴大支出)。我自己在公部門服務過,辦這類公民論壇純粹吃力不討好,最終可能淪為另一個作秀場合,所以公務單位通常不想主辦。但如果是公民團體邀約,政府單位參與,透過現場即時提問互動,多少能增加政府與民眾的互信程度,另外,還需要有足夠多願意花時間關心政策的公民們前往參與瞭解,才有機會打開新局面。
3、強化公民監督團體對政客的問責
習慣開電視新聞笑看政黨互鬥的一般民眾,對公民監督團體必須加倍支持(可以多參與公民活動,來幫助自己對這類團體有更深的認識),讓公民團體更有力量對各政黨立法委員的行為施加持續性的監督壓力。透過公民團體記錄和公開各項預算審查,來判斷哪些政策是削弱政府施政效能、癱瘓國家、影響民生社福政策運作的行為。
公民監督的最終目標,是透過記錄和公開政治人物其言其行,增加政客在未來選舉面臨初選或連任失敗的風險。使公民成為社會上一股非制度性的外部力量,用來矯正因賽局誘因失衡而產生的政治背叛行為,從而捍衛民主體制。
結語
台灣是由每一個你我共同組成,國家好,大家一起好,國家壞,大家一起死。對於基層公務員的猜忌不需要太多,因為他們跟你我一樣是社會的小螺絲釘,默默工作默默為國家社會付出。公務基層礙於制度,多半只能看上面態度辦事,如果我們選出糟糕的政客,那就會得到糟糕的政府。制度面的困境需從制度改革著手,不管選哪個人、哪個黨上台都一樣,而制度面的改革往往茲事體大,更加需要民眾的支持及同意。這需要從每一個人願意付出時間關心開始。個人最簡單能做的事情,就是擴大資訊來源,避免資訊偏食,不要只看特定媒體或網站,開始刻意培養自己不論背景、顏色、立場,各家媒體資訊都均衡且廣泛閱讀。這在過去很困難,但在網路時代,做到這點非常容易。只需要花時間多點幾個超連結、多看幾則不同立場的影音,再進行批判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