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們從日本的糰子聊到關於創造品牌差異、結合五感讓人記住的做法,這一篇就延續飲食的話題,來聊聊「咖啡寄杯」吧!(沒錯,去日本就是一直在吃🤣)
名古屋有一個可愛的「早餐文化」,只要在早上指定時段內點一杯咖啡,就可以享有一份早餐,所以有經典的小倉紅豆吐司!旅行其中一天的早餐,我們走進一間蠻有懷舊感的喫茶店,看到櫃檯旁邊有一面牆放滿了粉紅色的「コーヒーチケット(咖啡券)」,上面寫著「7枚綴り ¥3000」,還寫著不同寄杯客人的名字。(不確定這裡的咖啡有沒有送吐司,但大約是一張咖啡券台幣 85 元)
我那時想:「哇~這就是懷舊版的咖啡寄杯吧!」但不同於台灣的便利商店以前會印出一張小收據,或是現在 APP 裡的個人化顯示,這面寫了很多客人名字的咖啡券牆更像是「熟客專屬的簽名牆」,讓人覺得特別有溫度,也好像在說有很多老客人喜歡、信任這裡的咖啡,雖然看起來有年代感,但也特別適合這種有風格的小店。

櫃檯旁邊的咖啡券牆
咖啡券 / 寄杯的由來
我好奇上網查了一下,其實日本喫茶店已經長年存在這種類似「回數券」的做法,客人會一次買一疊,之後每次來店交一張,就能兌換一杯飲料,通常單杯均價會更便宜。
有篇有趣的日本採訪提到,名古屋在地的老牌咖啡烘焙商指出:在 1956 年出版的一本咖啡店經營手冊《喫茶読本》提到,當時日本正處於經濟快速增長期,因此咖啡館紛紛湧現,而咖啡券當時在農村地區被當作一種促銷工具,並且獲得了還不錯的迴響。
雖然這樣的說法是在地業者的口述線索,不一定是真正的起源,但或許可以猜想「咖啡券」的行銷做法絕對已經行之有年了,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店家預收現金,也能創造熟客的熟悉感和歸屬感,好像自己是這間店的一份子!(參考資料來源)
另外,其實台灣的全家 Let’s Café 也在 2017 年推出了「寄杯服務」,從早期紙本寄杯到推出可以隨時買、跨店取的 OMO 服務(線上融合線下),在咖啡成為人手一杯的精神飲料時,便利商店結合 app 這樣的商業模式也備受大家好評。
從行銷的角度看寄杯
再從行銷的角度來看,寄杯是一種「一次買更多」的預付制設計。
- 對店家來說:顧客先承諾未來的消費,可以先收到錢(現金流)
- 對顧客來說:獲得更優惠的價格、習慣又方便
類似的行銷操作像是:儲值送點數、買三送一
而日本實體咖啡券的這個案例,讓我覺得有趣的是,它結合小店獨有的「情感」和「儀式感」,牆上一疊疊的咖啡券,就很像是懷舊感的社群經營,讓它變得可視化,也類似會員經營的概念。
既然提到小店的行銷手法,那寄杯和我們更常見的「集點」有什麼不同呢?如果我是一間咖啡廳老闆,我可能會選擇哪種方式呢?
寄杯 vs. 集點:不同的心理機制
寄杯和集點這兩種讓顧客再回購的做法,其實運用了不太一樣的心理驅動,如果用周郁凱老師的《八角框架》人類驅動力的八種動機來看,我覺得可以這樣理解:
寄杯對應的驅動力
- 所有權與佔有欲:一次購買多杯券,讓顧客對「這家店」產生擁有感,每一張票券都是「我在這裡的一部分」
- 損失與避免:既然已經先花錢了,心理上一定會提醒自己要再回來使用,因此會主動回訪、降低流失率
- 社交影響力與同理心:剛剛提到那面咖啡券牆是視覺化的社群象徵,每張券都代表熟客的存在,讓人產生更深的歸屬感
集點對應的驅動力
- 發展與成就:每集一點就是一次「挑戰進度條」的推進,你會為了集滿十點,或想兌換限量商品而不斷回訪,達成獎勵時會產生成就感
- 稀缺性與迫切性:有些特殊的集點活動會再結合限時、限量,刺激「快去集完」的微焦慮感,就像是便利商店不同卡通 IP 檔期的集點活動,有時候晚一步就沒了
簡單來說,寄杯更重視店家和熟客之間的關係,集點則是增加消費動力和誘因,這兩個的適用情境不太一樣。
(至於全家、711等連鎖咖啡推出的寄杯服務,更看重大眾、上班族等對咖啡的依賴性、方便性,有關寄杯的商業分析文有很多,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爬文看看,我們這邊就回到小品牌店家的討論~)
寄杯&集點:適用的品牌類型
寄杯這種預付制,適合有固定回訪週期、關係導向的店家,像咖啡廳、按摩店、酒吧、塔羅服務。
客人回訪週期短,而且熟客比例高,這些店的核心價值不只在產品,而在「關係和信任」,當品牌已經累積一定的熟客,預付制可以帶來更穩定的客源和營收,也創造讓他們想回來的理由。
集點則適合頻率高、需養成消費習慣的品牌,像是飲料店、餐廳、便利商店。
它更著重在鼓勵消費和活動參與,新品牌在和消費者建立關係、養成回購習慣的時候也很適用,尤其現在結合品牌的官方 LINE 集點功能,手機操作也非常方便。
總結
如果你的品牌是週期性高的類型,想更拉近和熟客的關係,那麼可以考慮寄杯(預付制);如果你的品牌是消費頻率比較高的類型,可以用集點來當作吸引再次回訪的誘因
或許結合這兩個,對熟客推預付制、對新客推集點活動,也是可以嘗試的做法哦!
這次我們從一面小小的咖啡寄杯牆,聊到背後的心理機制,還有怎麼設計有機會讓顧客買更多、增加品牌的情感黏著度,看看不同店家的作法,其實都是生活中蠻有趣的行銷小觀察。
如果是你的品牌,你會用哪種方式吸引顧客回流呢~歡迎和我分享!
嗨!我是嚕比
我有 6 年以上的品牌行銷及營運經歷,曾負責讓品牌電商破千萬行銷,也擔任千人線上課程的行銷營運,關於策略、行銷企劃、設計執行等,都累積非常多實戰經驗,對品牌行銷、日常生活的探索與學習有興趣的你,也可以追蹤我的 Threads 或 IG 看到更多分享和我聊聊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