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去了趟日本旅行,覺得日本真的是有鼓魔力,讓人花錢花得心甘情願的魔力🤣 作為行銷人,決定從這個旅行日常寫一些行銷觀察筆記,我會先分享我的觀察和心得,最後整理一些我的品牌行銷觀點,希望讓看文章的你有些收穫!
到處都有糰子,但為什麼有些特別想讓人停下來?
日本幾乎到處可見的糰子,最常見的經典口味應該就是醬油糰子,第一支覺得驚艷,第二支有點懷念,但第三支…(我覺得就差不多了😅
吃了幾支糰子之後,我開始想:當商品已經這麼普遍,口味、價格都差不多的時候,到底是什麼讓人願意再買一支?或者又是什麼會讓某一間店特別被記住?(但日本人和遊客的角度絕對不一樣,這邊是以我自己作為遊客的角度討論)

大須商店街的醬油糰子
在大須商店街和其他景點分別吃過兩次醬油糰子之後,其實我心裡的「扣打」已經滿了,心想這次的日本行吃這樣應該差不多了吧,但讓我吃第三支的是伊勢神宮旁邊商店街的「紅豆鹹奶油糰子」
視覺的驚喜可以取代味覺的疲乏
這間糰子的竹籤特別長、糰子特別大顆,一串一串圍繞在烤爐邊,商品圖可以看到糰子上面放滿了紅豆餡,還有像是擠蒙布朗那樣的奶油絲。
小小的口味和視覺創新就讓我被吸引,視覺的驚喜感取代了我對於糰子的味覺疲乏,坐在店裡吃得很開心,還差點買了其他店裡的伴手禮(這絕對也是一種行銷策略!)

店的外觀是不是看起來就很想吃🤣

鹹奶油真的是畫龍點睛!
商品背後的情感和故事
第四支是「海苔醬油糰子」,我們在日本行最後一天走常滑步道尋找大招財貓景點,遇見了一間有年代感的小茶屋。
經營茶屋的是一位親切的老奶奶,一開始我們坐在裡面邊休息邊吃抹茶冰淇淋,接著看到牆上貼著爺爺奶奶和海苔醬油糰子的報導,雖然看不懂內容,但馬上也點了一支來品嚐,因為這支糰子感覺不只是食物,而是爺爺奶奶們一起生活的故事。

老奶奶和可愛的小茶屋

海苔醬油糰子和柴魚糰子
五感,是品牌最容易被記住的語言
吃過了幾間糰子店,我發現有時候真正吸引人、讓人印象深刻的,不一定只有商品本身,還有店家創造的畫面、氛圍、故事,像是現烤刷醬的畫面、醬汁的香氣、木造的日式小舖,甚至對著你微笑的職人爺爺奶奶,這些感官細節都構成了「想靠近」的理由
但其實這樣的體驗在日本也算常態,讓我願意再吃第三、第四支的是「產品的變化和畫面的新鮮感」,像糰子這樣再平凡不過的商品,行銷的關鍵就在於「怎麼凸顯自己的特色,讓人願意停下來、產生興趣、進而想購買」
至於要怎麼讓人記住,五感或許是最容易運用的方式了:
- 視覺:商品外觀、店面擺設,甚至店員穿著,例如:Jellycat 把布偶結合製作過程,和店員給的滿滿情緒價值
- 聽覺:店裡播放的音樂、製作過程中的聲響,例如:全聯的福利熊主題曲
- 嗅覺:聞到什麼味道而創造的連結,例如:糰子店的醬油味、抹茶店的茶香、高級品牌的香氛味
- 味覺:讓人親自品嚐到的體驗,例如:最常見的試吃、試喝,直接體驗商品價值
- 觸覺:摸到、皮膚感知到的刺激,例如:床墊試睡體驗,讓身體記住品牌
最後總結:
- 當商品已經夠大眾化,容易讓人覺得「沒有新鮮感」時,透過一點「感官體驗上的創新」,就有機會做出差異化,並且重新喚醒興趣,這也是許多成熟品牌維持生命週期常用的策略。
- 商品不只是「被販售」,而是「讓它的好被喜歡的人遇見」,尤其當產品融入一個場景、故事與體驗時,它會被賦予情感記憶,這種「被記住的體驗」,常常就是品牌最難複製的優勢
- 真正能被記住的,是品牌和使用者之間的連結。除了商品以外,每個品牌創造的細節都在傳遞不同訊息給消費者,這些訊息會累積成品牌的價值,在每個接觸點建立起信任,並形塑出品牌被感知、被傳播的樣貌
過一段時間後,我可能不會記得前兩支的醬油糰子的味道,但第三、第四支糰子或許會停留在我的記憶裡更久吧!
嗨!我是嚕比
我有 6 年以上的品牌行銷及營運經歷,曾負責讓品牌電商破千萬行銷,也擔任千人線上課程的行銷營運,關於策略、行銷企劃、設計執行等,都累積非常多實戰經驗,對品牌行銷、日常生活的探索與學習有興趣的你,也可以追蹤我的 Threads 或 IG 看到更多分享和我聊聊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