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碌,是當代人的安全感來源。
不管做什麼都要看起來「在趕進度」。就算是在滑手機,也要皺眉、嘆氣,像是在處理國際機密文件。
因為在這個時代,閒下來會比沒錢還恐怖。
一旦別人發現你太閒,好像就代表你不夠有用、不夠努力、不夠「向上」。
所以我們乾脆演一場長達24小時的「人生忙碌劇」。
我有個朋友很擅長這門學問。
他每天都喊著:「忙死了忙死了!」
但仔細看他的行程表,除了開會,就是「開完會後再討論會議內容」。
他最忙的時候,不是工作爆量,而是要想出該如何讓自己看起來很忙。
他打字速度快到像駭客入侵,
螢幕上其實只是「Google搜尋:中午吃什麼」。
但那一臉嚴肅的樣子,足以讓主管以為他在寫年度報告。
現代人的職場技能,不再是 Word、Excel 或溝通能力,
而是——如何在不做事的時候,看起來很忙。
這不是笑話,而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因為「忙」這個字太有社會認同感了。
你說你累,別人會以為你在偷懶;
你說你忙,別人會覺得你很有價值。
忙碌成了一種身分象徵,一種「我還有存在感」的證明。
我們害怕空下來,因為空下來就要面對真實——
那個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幹嘛、為什麼而努力的自己。
有時候我們根本不是在工作,而是在逃避焦慮。
拼命排滿行程,讓時間塞得滿滿的,
就能暫時不去思考那些無法回答的問題:
「我現在快樂嗎?」
「這是我想要的人生嗎?」
我曾經試著什麼都不做一天。
結果那天比上班還累。
我一邊躺著,一邊內疚。
腦中不斷閃過:「是不是該整理文件?」「是不是該發篇文證明我還在努力?」
最後我還是打開筆電,假裝要查資料,實際上在看貓咪影片。
我們以為休息是浪費時間,
但其實,是「沒有好好休息」才在浪費人生。
真正的疲憊,不是工作太多,而是永遠不敢停下來。
有趣的是,我們也會在「私人生活」裡假裝忙碌。
打開交友軟體,要回訊息但又怕太快回。
滑 IG,一邊羨慕別人的生活,一邊說:「我最近太忙沒時間出去玩。」
明明只是在沙發上吃泡麵,也要配個筆電讓畫面看起來像遠距辦公。
我們活得像在演一齣名為《努力生活的我》的實境秀。
觀眾是別人,但評審是自己。
只要有一刻鬆懈,就怕被淘汰。
可真正可怕的不是「太忙」,
而是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
有時候我們忙了一整天,回家卻說不出自己到底完成了什麼。
像是一隻在輪子上跑的倉鼠,不停原地打轉,
跑得越快,只是越焦慮。
我有個同事最近請了兩週假。
我以為他要去旅行,結果他說:「我只是想試試什麼都不做。」
他每天散步、泡茶、看夕陽。
兩週後回來的他,看起來比去靜修的人還平靜。
他說:「我發現我以前不是沒時間,是不敢停下來。」
那句話我聽完沉默了很久。
也許,我們真的都誤會了「效率」這件事。
也許,最該學的不是「時間管理」,而是「空白管理」。
學會讓生活有留白,讓心有空氣能流通,讓自己敢於什麼都不做。
當別人問:「最近忙嗎?」
我們也許可以笑著回答——
「沒有,但我過得挺好。」
🌿 一句話總結:
別讓「忙碌」變成你逃避生活的藉口,有時候,最勇敢的事,是什麼都不做,卻依然相信自己沒有浪費時間。
❤️ 如果這篇對你有幫助,歡迎小額贊助 / 加入會員支持我持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