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廖品榕 照片提供/芹壁社區發展協會
初秋的馬祖北竿,石頭屋依山傍海而立,海風輕輕拍打著花崗岩。若不是耳邊傳來遊客的腳步與嘻笑聲,芹壁村彷彿還停留在數十年前的時光。這座被譽為「馬祖地中海」的聚落,二十多年來因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逐漸走出一條從保存、修復到再生的道路。
然而,這條路並不容易。協會曾因人力流失而停擺多年,直到 2023 年才在村民與返鄉青年的呼籲下重新組織起來。歐陽瑞蓮,一位來自台北、因地方創生而落腳馬祖的新移民,正是這次復會的推手之一,「協會能重新開始,是因為大家還想要把芹壁留下來。」他鄭重地說。村民說自己的故事
芹壁社區發展協會最早的核心工作,是記錄口述歷史、保存廟宇文化。這些年來,協會不只留下故事,更努力培育說故事的人。「我們希望村民自己能說出芹壁的故事。」歐陽瑞蓮說。於是,一場場導覽員的培訓依次展開:邀請熟悉建築的王花地老師回村,重述當年推動文化保存的經歷;也請到前村長王好蓮,分享他三十多年前為社區爭取公共設施的故事。這些「在地老師」的回歸,讓年輕一輩看到,芹壁的未來並非遙不可及。
「以前大家都不太講話,悶悶的!」歐陽瑞蓮笑說。「現在開始有人天馬行空地提點子,想像芹壁能辦什麼活動,我想這就是一種改變。」明年即將由芹壁村主辦的「擺暝祭」,是北竿最重要的宗教慶典之一。村民們從今年開始主動排練京劇,甚至請國光劇團老師來指導唱腔、身段等細節;協會的大家也一起設計了京劇臉譜彩繪活動,讓遊客和孩子們在觀賞排練後,親手描繪臉譜,把宗教與藝術連結起來。恢復傳統不只是辦理一場演出,而是能被新的世代重新理解文化、走入文化。
保存與發展的平衡
保存與發展,始終是芹壁最難拿捏的課題。
從石頭屋開始,芹壁村這些依著花崗岩地形而建的老屋,沒有打地基,靠石縫間的水文自然滲流維持穩固,直到近年的一場大雨,村民開始感受到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
「水不是從外面淹進來,而是從牆壁裡滲出來。」歐陽瑞蓮回憶當時石縫間湧水直灌入屋的情景。隨著新建民宿的水泥化,原本的水路被封堵,聚落的排水系統失去平衡。保存石頭屋,不再只是維護外觀,更必須和防災、氣候適應一起思考。
社區協會開始與縣政府、專業團隊討論如何結合聚落保存與防災工程。歐陽瑞蓮直言:「如果沒有看到這些風險,三五年後再大的保存計畫都會白費。極端氣候下,村子真的有滅村的可能。」
近年,也曾有位返鄉青年想把倒塌的石屋改建成玻璃屋,既能保存老牆,也能提供遊客休憩空間。想法新穎,卻遭到文化單位否決。「目前的保存觀念,還停留在只能維持原貌。」歐陽瑞蓮無奈地說,「但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二、三十年後,如何在新的技術下延續聚落生命。」
「百大文化基地」後
2025 年,芹壁社區發展協會入選文化部「百大文化基地」,對他們來說,這不只是榮譽,也是一種新的使命。
「過去導覽只是當場聽過就結束了,現在我們希望把老師們的知識整理成教材,未來不管誰帶導覽,都能延續。」累積文化資料庫,讓口述歷史不再只停留在現場,同時,協會也計劃舉辦更多文化活動,讓芹壁不只是知名景點,而能成為「北竿的藝術之村」。
今年夏天,陳維軍理事長與馬祖國際藝術節合作,讓他民宿大廳化身攝影展場,。村民在口耳相傳下也時常走進展場,在這裡藝術之於在地居民不再遙遠,是能走進生活的日常。
芹壁村近幾年也開始引進數位平台,從歐陽瑞蓮創立的「馬祖 2845」平台出發,嘗試用數位科技整合在地店家與青年創業。「馬祖的數位化很初步,許多店家還不習慣線上支付。」歐陽瑞蓮分享道,平台先從最簡單的店家列表和網路商店開始,讓遊客透過掃 QR code 一目了然地認識在地店家,並延伸出新的旅遊路線。
從在地咖啡館、剉冰店等店家,再到百年石頭屋民宿一探美景,一條吃喝走讀的文化散步路線就此誕生。導覽員帶領遊客穿梭巷弄,聽石頭屋的故事,邊喝老酒邊認識聚落文化。「我們希望讓遊客不是只在村口拍照就走,而是可以進到村子裡,真正和人交流。」
未來三到五年,協會最想落實的,是培養更多文化種子,吸引青年回流,讓聚落不再只有年長者苦苦撐著。歐陽瑞蓮觀察,暑假來打工換宿的小幫手都是重要的「關係人口」,有些真的會再回來。「這就是可能性。如果願意留下來,芹壁就能有新血。」
日常與未來
石頭屋的擋風牆、呼吸的牆縫,是先民智慧;夏季的藍眼淚與星沙,讓村民習慣在夜晚關掉路燈,保護自然;禁漁期後的「牽罟」更是全村總動員,共襄盛舉。芹壁社區在馬祖一角,凝聚出屬於自己的里海日常。
從口述歷史到社區走讀,從保存石頭屋到嘗試數位平台,芹壁的故事正持續書寫,保存不是停留,而是要能延續。「雖然平常大家吵吵鬧鬧,但在這些時候,村子就會凝聚起來。」歐陽瑞蓮笑道。她相信芹壁的未來不只是保存舊時光,而是能在傳統與創新的交會中持續找尋新路徑。
石頭屋與海風見證的,不只是芹壁的過去,更是前往未來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