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廖品榕 照片提供/見書店
在基隆市中心的商場一角,電扶梯的喧囂聲與街道上的潮濕氣息交織,走進見書店,心卻突然平靜了下來,木質書架上陳列著與海洋、人文、歷史相關的書籍,簡潔挑高的空間蘊含著海的意象,正中央的斗大的長桌似是敞開雙臂,擁抱每一個喜愛海洋的讀者。這裡既是書店,也是舞台,時而安靜,時而因講座、放映、討論而激起浪潮。
「我們一開始就希望它不是單純的書店,而是一個交流的地方。」見書店共同創辦人楊雅萍這麼說。楊雅萍曾任職於連鎖大型書店,熟悉選書與策展;另一位創辦人陳顥樺則是基隆在地人,也是基隆市生根文化創意協會理事長。兩人因對海洋文化與地方公共事務的關切而相遇,最後合力打造了這座能夠「看見海」的基地。從「海洋文化」出發的選書
見書店開張初期,選書的策略十分直白,「我們就上網搜尋『海洋』,把所有相關的書收進來。」楊雅萍笑著回憶。那是一個摸索的階段,海濱植物、河海交界的生態、航海與漁村故事,甚至船艦史,全都進了書架。
隨著時間推進,他們開始意識到,臺灣本身就是座海島,四面環海,任何與這片土地相關的歷史與文化,廣義而言都屬於「海洋文化」,「所以後來,臺灣文史、原住民故事這些臺灣的書都慢慢被納進來。」楊雅萍梳理見書店別出心裁的選書脈絡。
這樣的彈性,讓書店得以在不同讀者之間找到共鳴。有人慕名而來,也有人只是路過,甚至還有人走進來問「有沒有賣離婚協議書?」對楊雅萍來說,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契機,「只要他們願意踏進來,就有機會遇見一本意想不到的書。」他笑著回憶,語氣又帶點堅定。
基隆的海:寫意與寫實
談到基隆,就繞不開「海」,而在不同人心中,海的樣貌並不相同。
「對我來說,海比較像寫意的存在,是一種散步到海邊、讓心情舒暢的風景。」楊雅萍如此說。然而,對在基隆長大的陳顥樺而言,海或許是最寫實的日常。童年裡,他能直接跳進基隆港游泳,或在沙灘上隨手撿起翻騰上岸的魚,也經常聽阿嬤講起過往港邊的故事。
「基隆的海很特別,它承載了四百年來的殖民、戰役與貿易,是臺灣的國門,但同時它又很貼近平民生活;山海距離近,從山上走下來,只要十分鐘就能抵達港口。」楊雅萍如此形容。這樣的「基隆感」也常在書店裡被喚起。疫情期間,公視曾借用書店舉辦八斗子船長林新永的紀錄片放映會,「我那時候真的覺得:啊,這裡也太基隆了吧!」許多漁民與朋友們齊聚書店大家一起討論著關於海、關於基隆的事,彷彿把整個港口的鹹味都吹了進來。
書店是一場持續進行的運動
「我們書店的Slogan就是:開書店是一場持續進行的社會運動。」見書店不只賣書,它更像是一場社會運動,漁工議題的討論、食魚教育的課程、海洋導覽的活動,都在這裡展開。其實再書店誕生前,楊雅萍與陳顥樺、就已投入各種倡議,書店的存在,則是讓這些議題有了具體的場域。
店名後跟著「Sea to See」,因為他們希望能從海上回望陸地,讓土地被看見,於是,見書店成了那些有話要說之人的舞台,無論是研究海洋的學者,還是在地討生活的漁工,都能在這裡找到被傾聽的空間。
而基隆從山邊走幾段路就能到港口,這種特殊的地理關係,也被延伸到書店的行動中。
幾年前,他們因為和店裡的客人結識,發起了一項計畫:收購因滯銷而被棄單的七堵柚子,釀成柚子酒。書店整合並串聯手邊資源,這批來自山區的柚子,最終變成一支支好喝的柚子酒,一口下去,喝到的不只是果香,還有一整條地方產業鏈被串連起來的故事。
類似的跨域合作也常自然發生,像是與中和緬甸街合作舉辦活動,都是在「交流」的核心理念下展開。「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主動規劃,而是因為有人走進來,有了對話,就延伸出新的可能。」
一起從河流向海
除了海之外,楊雅萍也說:「我覺得見書店像田寮河。」
田寮河是臺灣第一條人工運河,曾經風光一時,如今靜靜流過市區,不是所有人都會注意到它的存在。「見書店也是這樣,每天經過這裡的人很多,但真正走進來的可能只有百分之一。但只要有這個百分之一,我們就能相遇。」她補充說,所有河流最後都會流向大海,書店雖然從一個小地方出發,但最終仍希望與大家一起走進理想的生活。
回望這些年,楊雅萍坦言,見書店是在一次次活動、一次次交流中慢慢長成今天的樣子。「我們一開始只是想把事情做好,但回頭看,才發現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生活的軌跡。」在見書店,每本被翻閱的書、每場講座、每次與陌生人短暫的交談,都是涓滴。當它們持續累積,便會像河水一樣最終匯入大海,把基隆、臺灣的海洋文化帶得更遠,也能重新看見,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關係。
全文請見《巢兼代》Vol.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