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品榕
2025年,日本大阪悄悄展開一場尋寶遊戲。
不只是博覽會會場,連電車上、街頭巷弄,甚至某個人的家裡,人們總能在不經意的時刻,遇見大阪・關西世博吉祥物「脈脈」(ミャクミャク)。那不是刻意安排的觀光行程,而是一種滲透進日常的可愛、怪趣與城市記憶。就像1970年大阪人第一次抬頭望見太陽之塔的驚奇,今年的大阪萬博不只有建築和展覽,也讓脈脈成為這座城市的新符號:一種人人都能參與、隨時能偶遇的親切存在。
▎ 脈脈在哪裡?
世博除了供遊客打卡的巨大脈脈雕像,會場內多處地墊、欄杆、指示牌全都換上紅藍配色,連自動販賣機都不忘貼上脈脈貼紙。周邊商品專賣店更是熱鬧,貨架上塞滿脈脈布偶、便當盒、襪子、文具,各種讓人意想不到的聯名周邊,紅藍色晃得人們眼花繚亂。
離開會場,脈脈的影子依然無處不在。京阪地區內的地鐵海報、車身廣告、街面的人孔蓋、大樓立面的大型看板,甚至連便利商店限定包裝的飲料和零食,都跟著換上脈脈新裝。有趣的是,梅田車站外的花圃裡乾脆種起紅色和藍色花卉,遠遠看去,像是一排排小脈脈在朝你揮手。
▎ 城市紅藍配
紅色熱情、藍色爽朗,意外地有種綜藝和大眾感。大阪本來就是個以「歡樂、開放」著稱的城市,過去大阪有名的吉祥物「食倒太郎」——一個總是笑著打鼓,穿著紅條紋小丑服的滑稽娃娃,正巧也是紅藍配,讓人一眼難忘。而大阪萬博的脈脈鮮豔形象,更像是舞台燈光下的卡通特效:直接、熱鬧、人人都能參一腳。
紅藍配色讓大阪在這一年顯得格外喧鬧、活潑,也讓「萬博」從一場世界大展,變成城市居民日常的彩蛋。本讓人摸不著頭緒的紅藍配,如今卻愈看愈耐人尋味,在城市縫隙中蔓延,用一種潛伏式的可愛,慢慢鑽進人們的日常,洗腦般的親切感,隨著萬博的討論度升溫,紅藍配色也讓人直覺地想到萬博,成為今年大阪城市的代表色。
▎ 「我去過萬博!」
五月中旬,波羅的海館的脈脈布偶被人偷走,消息在網路上發酵。原本是一樁令人遺憾的小事,沒想到反而掀起一波「支援脈脈」的行動。短短兩天,來自各地的人們紛紛送來自己收集的脈脈布偶,塞爆櫃台,成了現場最吸睛的風景。這樣的自發補位,也讓脈脈從單純的吉祥物,變成一種參與萬博、參與社群的行動象徵,更為萬博增添了人情味。
萬博現場,更能看到許多遊客乾脆全副武裝成為「人形脈脈」——帽子、T恤、包包、頭飾、球鞋,甚至在身上配戴各種紅藍配件。小孩手上一人一隻脈脈布偶,大人則愛用各種週邊炫耀蒐藏,有人收集限定印章,有人專攻快閃商店限定,成為社群裡的交換熱門。出了會場,也隨處可見有人把脈脈相關的吊飾和娃娃別在包包上,脈脈似乎默默成為了一種文化認同的符號,也是朝聖之旅後的在場證明,人們紛紛用各種形式的紅藍色向世界宣告:「我去過萬博!」。
▎ 又怪又可愛
日本人對「又怪又可愛」的吉祥物,有一種難以解釋的熱情,甚至還有個專屬的名詞——「ゆるキャラ」。這些角色往往設計上帶點奇特、甚至有些笨拙,卻能令人會心一笑。代表性的有熊本縣的熊本熊、千葉縣的船梨精,還有出沒在大阪道頓堀的「食倒太郎」。這些角色之所以受歡迎,不只是因為可愛,而是因為牠們的親切無害的形象,讓人忍不住想靠近。
大阪人本來就愛熱鬧、愛搞笑,生活日常中總帶點幽默和無厘頭。從過去的「食倒太郎」到現在的脈脈,這份愛「鬧」的性格一脈相承。脈脈從官方行銷變成全民運動,紅代表生命與熱情,藍代表科技與未來,顏色背後的象徵意義構成了萬博的基本論述,但如今脈脈不只是觀光大使,更和日本的城市文化、歷史與傳統融為一體。
其實不只日本,台灣也有自己的「脈脈」——你還記得台南的虱目魚小子嗎?那位露出燦笑、穿著短褲的魚,從地方吉祥物一路走紅,成為全台灣都認識的代言人。或許,正是這種「有點怪、又讓人忍不住微笑」的角色,才最能貼近人心。
那你呢?你認識自己家鄉,或是哪個縣市的吉祥物嗎?或許只要一查,就能發現那些悄悄陪伴我們、意想不到的迷人角色。
全文請見《在地偏好》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59144196251840&set=a.558002586366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