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廖品榕 圖片提供/鄭福田文教基金會
「疫情前,我們在全國跑活動、辦營隊、推廣文化教育;疫情後,卻意外開啟了一趟返鄉之旅,從繁華轉向山林,從推廣者變成地方的陪伴者。」鄭福田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邱慧珠回顧這段有點無心插柳的返鄉歷程,語句中卻滿是堅定。
彼時,鄭福田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邱慧珠決定收起全國計畫的腳步,走回臺北盆地邊緣的深坑。執行長口中的「回來深坑」,不是一種策略性的選點,更像是一條被遺忘的老路,在經年累月中,被再次走了出來。那條路通往許多記憶,也通往一個地方的未來。走得再遠 也要回來看家鄉
「其實最早鄭福田文教基金會的工作,是在做臺灣文化的推廣與青年營的辦理。那時候是全國性移動,去哪裡都可以開課,辦活動。只是疫情一來,被迫整個停下來。」但也正是因為停了下來,他們才看見,原來最該走近的,就是腳下的土地。
深坑,這個以老街豆腐名聞遐邇的地方,除了觀光人潮,其實還藏著兩百多年的山城記憶。早年靠山種茶,曾是北臺灣茶產業的重要據點;後來山徑成為通往宜蘭的要道,淡蘭古道的一段、茶農走出的路徑,默默成了地方文化的血脈。
「我們想讓大家看到的,是老街之外的深坑。」邱慧珠停了一下,又補上一句,「還有茶山、古道,還有住在這裡一輩子的長輩們,記得的那些事。」
戀戀山海 走進地方的心
基金會回到深坑後,在多方夥伴的協力合作下,申請「戀戀山海計畫」,以文化走讀為主軸,帶領人們走進深坑。從地圖上看,深坑是淡蘭古道南路的門戶,是北往東的第一站,而從人文生活的角度來看,這裡更是許多故事的源頭。於是,他們走進茶山,走進古道,走進居民的記憶裡。
那是過去曾一條一條被實際踏出的路:一條通往荒廢茶園的山徑、一段通往林家百年茅草屋的坡道,一個個被忽略的地景與名詞,在他們的課程與地圖中重新浮現。「我們總共走出了十一條步道,每條都配一個主題故事。每一場活動,我都會準備飯糰,中午大家一起坐下來吃飯團、聊走過的路,感受那個時代留下的痕跡。」邱慧珠興奮地說。
某一次活動中,一行人走到林家草厝,主人驚喜地現身,向參與的遊客親自講解茅草屋頂怎麼修、白茅草怎麼挑選、工法為何這麼講究。那一刻,所有人靜靜聆聽,他們不再是走馬看花的旅人,而是成了這段歷史的共同見證者,「這種驚喜才是在旅行中會讓人記得最久的事啦!」邱慧珠笑道。
老記憶與新世代 一起走路的人
地方文化要活起來,不能只靠說,得靠一起做。
在一次茶山知識地圖的活動中,一位年輕人突然提到:「我阿嬤說以前都從天堂宮走一條路去採茶。」他說的是「寶甲路」,現場的參與者面面相覷,竟沒有幾人聽說過。正當大家還在回想,一位長者插話:「我知道,我年輕時走過!」兩週後,基金會就帶著這群人,順著口述的線索,從天堂宮出發,全副武裝,翻過雜草叢生的小徑,一路走到荒廢的茶園。沒想到,他們真的把那條遺失的茶路走了出來。
「就像在拼拼圖,很感動。要年輕人記得阿媽說過的話,也要老人家願意說,這兩代人的記憶拼在一起,才看得見完整的地方故事。」邱慧珠指出,在這樣的活動中,年輕人開始理解這片土地與自身的意義,長者也感受到自己的回憶被重視。原來,不同世代間對地方的記憶斷層,只要一場願意走在一起的散步,就能有效、溫柔地拉近。
除了走讀,基金會還設計了「茶產業文化地景」的教育課程。從地景、製茶、農村生活,到茶家日常,全都揉合進這門課裡。茶園不只是一片綠地,更是在地人生活的場域、情感的承載。
「其實很多人來上課前,根本不知道深坑有種茶。印象中茶是坪林、貓空的事。透過文獻、實地、故事,慢慢讓他們知道——深坑曾經是茶園鄉。」邱慧珠說明,這些課程不只分享知識,更注重體驗。有時讓大家上山認茶、有時帶他們進入茶農家裡,看茶家怎麼生活、修補工具、料理家常。「茶」不再只是商品,也是深坑的日常氣味和文化語言。
而最獨特的語言,是他們以母語記錄下來的。「很多長者的記憶都是用台語說的,如果用華語記,不只失真,感情也會斷掉。」基金會用三段式方式記錄產業詞彙——臺灣台語、拼音、漢字,再加上華語轉譯。針對這項瀕危的記憶,基金會甚至多次找來居民、台語文老師、文史工作者一起參與,讓台語口述成為共學活動。目前為止,鄭福田文教基金會已經帶著地方完成五個產業、超過一百則詞條的記錄,並全數上傳到國家文化記憶庫中。
旅行不是打卡 是與地方共感
針對越來越多人強調「打卡」的觀光亂象,他們也不是沒有疑慮,太多觀光客湧入,會不會打擾地方節奏?影響當地原本的生活?於是,基金會選擇的哲學便是「慢」。
「我們想推的是深度、沉浸式旅遊,不是吃完臭豆腐就走,而是留下來,聽聽地方的故事,走進這裡的脈絡。」邱慧珠正色道。問到有什麼原則嗎?邱慧珠說有,基金會所構築的深度旅遊秉持三大原則:在地回饋、文化尊重、節奏緩慢。這些原則讓活動不只是吸引人來,更是邀請人留下。例如合作小農、安排口述歷史、設計文化遊程,讓旅人不只是走過深坑,而是走進深坑的生活,將茶香、故事與小農串連,將導覽化為共學,正如邱慧珠所說:「我們希望來深坑的旅人,不只是三年來一次,而是一年來三次!」
十年後的深坑
談到未來,邱慧珠說,基金會不會只停在深坑,目前也正努力與政大、坪林、石碇等地區建立合作,希望打造一條「大文山的山林知識走廊」,串起茶文化與生態的共生網絡。
她想像的未來,是地方青年能自信說出自己家鄉的故事,是居民不只是觀光背景,而是文化的主角。「我們希望深坑,不是只有老街和豆腐,而是讓人住得安心、記得歷史,也感受到文化的地方。」
就如同基金會與居民在 2022 年的一場討論會中,共同提出的深坑十年願景:「瞻陰茶韻、農藝青創、低碳樂活。」這十二字,就像一杯剛泡好的茶,有過去的韻味、現在的創意、未來的溫度。邱慧珠與鄭福田文教基金會,就像一群泡茶的人,用時間、溫度、等待,與地方的人與土地,一起泡出一壺真正屬於深坑的味道。而這壺茶,不只為旅人而煮,也讓住在這裡的人,記得自己來自哪裡。
全文請見《巢兼代》Vol.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