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個務實的家庭長大,從小被教導的觀念是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爸爸曾經說過:「家裡一定要留現金,這樣叫貨的時候才有貨款,不用跟人家周轉」。所以家裡做生意從來沒有貸款,也未曾有過負債。被灌輸這樣觀念的我,不理解為什麼有人願意刷信用卡分期、甚至讓自己陷入卡債的循環。在我的世界裡,如果能力許可,買房買車都應該「現金 All in」,因為那樣最乾淨、最安心。 我從未想過,原來「給銀行賺利息」也可以是一種策略。
直到某天,我讀了《富爸爸窮爸爸》。那是我財務觀念的一次震撼彈,我發現過往的財務觀念一直都屬於保守,也才懂了原來貸款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遊戲。
首先,「富爸爸窮爸爸」裡面有個很重要的觀念,他說當領到薪水的時候是要先支付自己,再支付給銀行或是其他人。這句話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自己」才是這世界上最大的資產。當你願意先投資自己,讓能力成長、讓興趣發芽,你才有可能開啟新的收入來源,讓收入變成資產,逐漸跳脫老鼠迴圈。
富爸爸的觀念讓我明白,有錢人並非急著繳完每一筆帳單,而是懂得讓錢多停留一點時間,在身邊發揮更大的效用。當然這樣說,不是要當個不負責任的人,而是不急著那麼快支付金錢,讓金錢在身邊留久一點,讓它先替自己工作,再支付出去給其他人。
過去的我,只要電話費一來、網路費一來、管理費一來,我就會在第一天支付完畢。現在,如果信用卡帳單是25號支付,我就會在24號或25號才支付。讓自己有更多資金在手上可以運用。如果要買的東西可以分期付款零利率,我也會試著用信用卡分期,來有更多彈性運用金錢的空間。這些分期是為了讓錢有更多的投資運用,而不是為了去買更多奢侈品或是太多的玩樂開銷。
我會確保戶頭裡有那比分期的錢,我才會去使用信用卡分期,而非使用信用卡循環利率。(信用卡循環利率非常高)但如果你是想透過信用卡循環利率累積信用,讓之後可以貸出更多錢,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但對我來說那是高利率的陷阱,我暫時不碰這一塊。
在書中,作者也提到無論是車貸或是房貸,如果車子或房子沒有替你賺錢,它就是負債。所以如果你在一個生命的關卡思考要先支付房貸或是車貸,我會覺得先選擇支付房貸,然後將房子租出去,讓它成為你的資產。因為台灣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房子的價值基本上不會賠太多,而且第一次買房的房貸利率很低,足以讓你對付通膨,打造比較舒適的退休人生。
我慢慢明白,「負債」並不等於「風險」,真正的風險是沒有讓錢流動起來。
金錢就像血液,若一味地存放在某處,它會凝結、失去力量。 學會讓錢呼吸、學會讓錢延遲一點離開自己, 其實是學會一種新的信任,相信自己有能力讓錢為自己工作,而不再只是為了賺錢而忙得沒有自己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