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介紹「死光光」生物的書,
竟然能這麼有趣熱鬧?

翻開這本《滅絕生物研究所》,
彷彿走進一間滿地泥土、
牆上掛滿奇怪骨頭的研究所。
裡面的導覽員無比親切幽默,
就像早餐店會叫你帥哥美女的阿姨,
他會告訴你,蠍子不只能活在沙漠裡、
世界上有燙衣板鯊魚、
哪隻動物只吃素食?
(這個就跟我明顯的不合)
🦖書裡的時間線從地球誕生一路延伸到第四紀,
光是「主角輪替」的速度,
就比串流平臺播劇速度還快。

先來看看生物之王——奇蝦,
和長得像龍貓公車的怪誕蟲,
牠們讓科學家懷疑是不是外星生物來亂?
今泉忠明在書中用幽默筆觸解釋,
奇蝦跟現在的蝦子不大一樣,
牠全長可以達一公尺以上,
想想如果龍蝦吃到飽用得是這種蝦子,
老闆會虧本吧?
而且奇蝦長這麼大隻,
牠居然是吃軟的,不吃硬,
這告訴我們吃軟的才長得大嗎?(胡說)
而怪誕蟲完全迷惑了科學家,
甚至一度搞不清楚到底哪邊是上或下?
🦖隨著頁數推進,生物越來越高調,
裂口鯊有著分岔的牙齒,
基龍背部的帆居然是吸引異性用,
根本是二疊紀的孔雀來著!

二齒獸長得超可愛,
露出兩顆牙齒看起來呆呆的,
登場時還強調「特技是挖洞」。
到這裡,突然發現,
我們根本進入「演化實境秀」。
每一頁都像一集短篇紀錄片,
有主角、有旁白、有一點八卦
(像異特龍居然吃自己的同伴),
還有有趣的QA小環節。
🦖今泉忠明的敘述功力在於,
他用這些生物串起了每個時代的生命節奏。
從寒武紀的爆發,到二疊紀的大滅絕,
再到三疊紀的復甦,
他讓「時間」成為書裡真正的主角。
當你翻到那條彩色的地質年代表時,
會覺得原來世界這麼久以來,都沒閒過。
🦖不過別被那些書裡可愛的畫面騙了,
書的主題其實是「滅絕」。
只是今泉忠明說故事的方式太有趣,
讓滅絕聽起來一點也不悲情。

他寫異特龍時說,
「牠有時候會吃掉自己的同伴,」
像在幽默的吐槽古代八卦;
講水龍獸時又補一句:
「我是素食主義者唷!」
這些都讓我們在笑聲中理解一個嚴肅的概念,
物種會消失,不是因為弱,
而是環境比我們想像的更善變。
尤其像二齒獸、水龍獸那幾頁,
文字輕描淡寫的講著「牠們靠挖洞生存」,
「在極端環境中仍然倖存」,
卻道出了演化的本質,
活下來的,從來不是最強,
而是最懂得改變的那個。
這種帶點哲學味的笑點,
讓這本看似「給孩子」的科普書,
讀起來反而特別適合成年人療傷,
當代職場生態和三疊紀沒差多少,
只是我們挖的洞改成會議室。
🦖這本書的圖像設計非常棒,
每一跨頁都有明確的節奏,
生物大特寫+小漫畫+問答+地質年代表,
這樣的配置讓「知識」變得像
一頓可以邊吃邊笑的火鍋,
大塊的主食是插畫(滿足視覺),
配菜是小知識氣泡(補營養),
湯底則是時間軸(穩定結構)。
孩子在這本書看到的是「會說話的古生物」;
大人看到的,
則是一場關於「科學如何被修正」的示範。
例如怪誕蟲那頁就藏了一個科學史彩蛋,
早期研究者誤以為牠的「腳」是刺,
「頭」是尾,結果幾十年後被翻正。
這樣的故事比任何名人語錄都更勵志,
連古生物都能被誤會半世紀,
我今天寫錯幾個字不至於影響人類的持續發展吧?
🦖同樣的,
多數跨頁都讓人同時讀出兩層意義,
孩子學知識,大人學謙卑。
裂口鯊教我們「早期版本未必最完美」,
二齒獸提醒「換一個生存方式也不丟臉」,
基龍那張帆更像是演化的舞臺布幕,
每個看似奇怪的構造,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大家想過嗎?
其實每個化石背後都藏著「被看見的奇蹟」,
活著的時候得剛好埋進泥裡,
不能被吃掉、不能被壓爛,
還要經過幾億年的地層保護,
最後再被一個在荒野挖洞的研究員發現。
成為化石的機率是百萬分之一,
而被人類找到又是百萬分之一。
換算下來,大概跟中樂透頭獎
還要順便遇見真愛差不多。
(我相信後者的機率遠低於前者)
🦖今泉忠明把這「滅絕」寫得幽默又豐富,
像是在說,這些化石不是死物,
而是地球的記憶卡。
每翻一頁,就像在讀地球寫給自己的備忘錄:
「嘿,記得那段我嘗試做出魚的時期嗎?」
我們這一代不一定會成為化石,
但我們正在創造未來的考古現場。
也許幾千萬年後,
別的智慧物種會挖出殘留冰拿鐵的杯子,
然後想著:「這種生物是不是靠咖啡維生?」
🦖這本書讓孩子理解時間的長度,
也讓大人重新量出「自己」的尺寸,
在億萬年的時間裡,我們微不足道,
卻又剛好在見證地球的下個章節,
而且也讓我們可以理解,
對很久很久以後的智慧生物來說,
人類也只是長得漂亮一點的古生物。
(搞不好漂亮也沒有)
這本書像讓人邊笑邊思考的「生命考古秀」,
翻開每一頁,都像在挖掘地球的記憶。
恐龍的腳印、化石的紋路⋯⋯都在提醒我們,
滅絕從來不是結束,無知才會讓故事停滯。
《滅絕生物研究所》
作者|涌坂草平, 鳥越浩二, 森野トリ
繪者|田川秀樹, 堀江篤史
譯者|劉子韻
出版|時報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