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天,我們來看有趣的書。
這本書每翻一頁就會遇見一位奇特的生物,牠自豪的展示自己的「必殺技」,
工程師、科學家們立刻把這招抄到筆記本裡,
準備把它搬進實驗室,變成自己的偉大發明。
從泡泡浴到義肢,從飛機到能源,
沒有一定的次序、也沒有由淺到深的難度,
可以挑著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慢慢看,
這本書本來就設計成隨時能加入的遊樂場。

🐬從第一章開始,
作者帶你先直面地球的沉重課題:暖化,
插圖裡北極熊在冰面上搖搖欲墜,
一旁的人類似乎在推牠又像在幫牠,
接著,作者迅速給出圖表數據,
告訴你我們的能源結構多麼依賴化石燃料,
然後才慢條斯理的把「生物解法」搬上桌。

🐬先來看看海豚可以怎麼幫我們?
瓶鼻海豚的游泳方式,
轉化成了海流發電的靈感。
尾鰭上下擺動的效率,
讓工程師重新思考海流的利用方式。
從「哇,原來牠游得這麼快」到
「咦,這可以發電?」的跳躍,
這示範的就是仿生學最迷人的地方,
一個動作、一種結構,放大觀察,
就可能解開我們的能源困境。

天上飛的鳥類也是高手,
黃嘴天鵝的V字隊形是高明的省力合作策略,
飛機學會了這一招,
就能少燒一點油,多省一點碳排。
書裡畫出天鵝和飛機並肩的畫面有點有趣,
原來我們的尖端科技,
還得跟著天鵝屁股後面飛。
這種「調皮的對比」是本書最討人喜歡的地方。

🐬地面上,獵豹的身影奔馳而過,
牠的速度和力量,
拆解成肌肉彈性與脊椎伸縮,
最後被放進四足機器人的程式裡。
右頁的黑白機構圖就是把獵豹骨架翻成機械語言。
這時突然理解,
所謂的「機器人突破」,
往往只是「自然早就做過一萬遍的動作」。

🐬水裡的靈感則是另一種奇觀,
牢牢黏在礁石上的藤壺,
暴風雨也甩不掉,於
是科學家夢想著能在水下施工或是
醫療黏著時用上這種超強「膠水」。

而那看似不起眼的沫蟬,
牠吐出的泡沫既能保護自己,
也給我們一個環保泡泡澡的構想。
讀到這裡,開始有點心虛,
我們總說自己是萬物之靈,
結果連泡澡都要抄蟲子的點子。

🐬書中不只動物,植物的創意同樣驚人,
含羞草的「觸碰就收」動作,
看似嬌弱,但模仿這套機制,
醫療內視鏡可以在體內靈活轉彎、避開障礙。
羱羊的蹄外硬內軟看似沒什麼,
卻讓牠能穩穩站在垂直的岩壁上,
這個構造成了登山義肢的靈感來源,
讓義肢使用者在崎嶇地形也能站得穩、走得遠。
🐬這些內容的有趣之處,
不只是「哇,原來可以這樣想」,
更在於書裡的呈現方式,
色彩鮮明的背景、大面積的生物插畫、
簡化但精準的機構示意,
旁邊再塞進一兩個生活小知識。
你可能剛被天鵝隊形的流體力學震懾,
下一秒又被小專欄的冷知識逗笑,
比如「左右腦輪流睡覺」的海豚,
應該是海上長途旅行的最佳代言人。
🐬書裡的插圖有點誇張幽默,
好像要提醒我們,別緊張,
學習這件事本來就可以很有趣。
真正讓人著迷的,
是那些「原來還沒解決」的地方。
很多技術都還在實驗室裡打轉,
還只是個可能的雛形。
這種不確定,反而讓人想追下去,
因為它暗示著,靈感本身就是一種寶藏。
等我慢慢翻完,發現它像是看世界的新眼鏡,
我開始想,路邊那隻正在慢慢爬的昆蟲,
是不是正握著未來能源的鑰匙?
或是北方天空排隊飛行的大鳥,
可能是下一代飛得最快的飛機雛形。
別以為這些念頭只是好笑,
誰知道不是真的呢?
🐬書中每個案例背後的科學原理都有跡可循,
從物理、化學到生物學,
對應到工程應用的連結也很自然。
這些仿生技術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科幻,
而是正在實驗室、工廠、
甚至我們生活周遭一點一滴成形的真實。
你可以拿這本書給孩子看,
讓他們笑著學知識;
你也可以自己翻一翻,
重新認識那些曾經被忽略的生物。
誰知道呢?
或許下一個被寫進科學期刊的發明靈感,
就來自你今天在路邊看到的小花、小草或昆蟲。
《拯救地球的超級英雄(仿生科技圖鑑)》
作者|下村政嗣、谷口守、針山孝彥、平坂雅男、穗積篤
譯者|陳佩君
出版|漫遊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