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王維到李白,試著用「五七五」重聽唐詩的呼吸。
俳句不是翻譯,而是濃縮。當唐詩的「理」被取走,只留下「氣」,每一句都像山水的回音。本文以王維、李白、杜甫詩作為例, 示範如何讓中國古典詩,在日式呼吸中再生。
把唐詩改寫成俳句,就像是把「山水畫」濃縮成「一筆墨痕」——
不翻譯內容,而是保留氣韻、縮成一息。
🌿 一、改寫原則
1️⃣ 取景不取義:
唐詩講情理,俳句講當下的感覺。 改寫時,只留下畫面。
2️⃣ 一句一氣:
唐詩四句 → 俳句三拍(5・7・5)。 用最自然的呼吸轉換,而非翻譯字面。
3️⃣ 去主觀,留物象:
唐詩說「我望山思故人」,俳句只寫「山的靜」或「雲的遠」。
🌸 二、示例練習
原詩: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俳句化:
雨後山靜,
松影照明月, 水聲行。
(去掉語意解釋,只保留動與靜的交替。)
原詩: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俳句化:
江無雲夜,
月照古舟心, 風不語。
(「懷古」不必說,留「風不語」即有歷史感。)
原詩: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俳句化:
春風潛夜,
雨入草無聲, 心亦潤。
(「潤物」內化為心感,節奏更近俳句。)
🪶 三、練習題
試改寫這些名句為俳句:
1️⃣ 李白〈靜夜思〉 2️⃣ 杜牧〈山行〉 3️⃣ 王之涣〈登鸛雀樓〉 4️⃣ 白居易〈池上〉
唐詩與俳句看似都是短詩,但他們的美感邏輯完全不同——
一個來自「文明的秩序」,一個來自「寂靜的觀察」。
🪶 對照
唐詩(王維《山居秋暝》)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有場景、有節奏、有層次,語言呈現均衡的對稱之美。
讀者在體會秩序與靜謐。
俳句(松尾芭蕉)
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
→ 無修辭、無情緒,只有聲與空氣。 讀者在「聲消失」後,才意識到整個世界在呼吸。
差別在於:
唐詩讓你看見「美」, 俳句讓你聽見「靜」。
🕊️ 精神上的分野
- 唐詩是「文明的靜」,像禮樂制度的詩意版本。
- 俳句是「自然的靜」,像風、霧、影、聲那樣,沒有主語。
王維追求「詩中有畫」;
芭蕉追求「畫中有氣」。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
唐詩是「人靜,世界動」;
俳句是「人滅,世界自動」。
俳句誕生,就是在厭倦「人太多話」之後。
🌿 一、俳句的出發點:人退場以後,世界終於能說話
唐詩時代,詩人是主角。
他們觀景、抒懷、立意。世界是一面鏡子,用來映照「我」的情感。 但到了日本中世(尤其芭蕉時代),人開始覺得這樣太嘈雜。
「情太多,理太滿,聲太擠。」
人講太多話,反而聽不到自然的聲音。
於是俳句做了一個非常激進的選擇—— 讓人閉嘴。
在俳句裡,
- 不用說「我喜歡」
- 不用說「我悲傷」
- 不用說「我在想」
只要捕捉那個「無我之瞬」, 世界自己會說話。
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
(古池啊,青蛙跳進水裡的聲音) 這首完全沒有人,卻有完整的世界。
🌸 二、俳句的「靜」不是逃避,而是信任
俳句不是討厭人,
而是相信自然比人更會說真話。
人說話會假、會修飾、會想被理解; 但風、聲、光,它們只會「存在」。
風動即心動。
而心靜時,風還在。
這種美感是「把感覺交還給世界」。
所以芭蕉說過一句幾乎像哲學宣言的話:
「不模仿古人,而是尋求古人的心。」
也就是:別背誦詩意,去感受世界當下的原聲。
🪶 三、換個角度說
唐詩在說:
「我看見月亮,心中有故人。」
俳句在說:
「月亮在那裡,風吹過。」
——唐詩是「人太深」,
——俳句是「人剛好退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