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妙津《鬼的狂歡》以極其誠實甚至殘酷的筆觸,揭露一個年輕靈魂在黑暗中燃燒的軌跡,也同時記錄她大學四年的精神歷程。
邱妙津離不開對存在困境反覆探索——她提到某些「密碼」讓她感到被世界排除,這種存在性的孤絕不是矯情,而是真實的生命重量。尤其十九到二十歲那段「焦黑地帶」,她形容自己在「缺氧缺水缺食物」的狀態下,只能靠讀寫勉強產生熱量——這讓我深刻理解,對某些人來說,文學創作不是選擇,而是求生的必需品。
「L」這個貫穿全書的符號特別耐人尋味。邱妙津將這個真實存在的人抽象化為「病原菌」,既是愛人也是傷害者,最終在自序中被「凍結」保存。這種處理方式展現了她作為創作者的自覺——將私密經驗轉化為文學符號,既是告別也是永恆的紀念。
當她寫到二十歲生日在海邊哭泣的絕望的時刻,「死亡把我留在沙灘上」,悲傷與信仰竟長出綠芽。這個轉折點標誌著她開始「學習如何讓自己被人參與」,從極度封閉走向重新連結。這種從破碎到重建的勇氣,令人敬畏又悚然。
邱妙津的文字有種特殊的質地——抽象卻精準,詩意卻尖銳。她談「存在」、談「人性深淵」、談「生命意志」,這些哲學性的思考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浸透了血淚的體悟。讀邱妙津,彷彿被隱然灼燒,血肉逐漸成為透明,只有文字是世界的肌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