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由林靜芸醫師所著,內容可概分為兩部分:
前半段書寫林芳郁與林靜芸兩位醫師的成長、相識、相戀過程以及林芳郁院長在醫、政界的過往經歷,依作者自身對丈夫的了解對其前半生進行側寫,同時交錯兩人親友、舊識、學生等撰文的內容,讓人對林院長的生平為人有更多一點的了解。
後半段則透過靜芸醫師從一開始面對失智症的來襲到她幾至崩潰,而後因緣巧合找到她書中暱稱二女兒的外籍看護阿迪後,慢慢轉變角色方從深淵走出,患者及兩位照護者一路走來所經歷的點滴。
我看完後轉頭第一句對妻所說的是:這應該是作者想為林芳郁院長的人生留下足跡所寫的吧,書中常寫到林院長一生信奉的是對的事情就去做,寫回憶錄這件事情對他來說實無必要,但因為失智症的緣故,或許林院長已經遺忘部分的自己了,而靜芸醫師不希望其他人隨著歲月流逝也忘記他。因此透過回憶以及從其他人的口中,拼湊出林芳郁院長的前半生軌跡,記錄下過去與現在。
認真說在之前我對林芳郁院長的印象實為薄弱,只知道他是名醫、當過官、兒子是林之晨,僅只而已。讀完此書之後,對於如何創造出他這些外在身分的內在有了較多的了解,他是一個我兒時所受教育中那種老派的讀書人,這裡的老派並非貶抑之意,相較於現今社會功利導向、利益交錯乃至於接近是非道德淪喪的氛圍,溫文儒雅、盡忠職守、堅毅不拔乃至於堅持不收紅包、杜絕紅包文化的醫者父母心這樣的老派風骨更讓人覺得難能可貴。
書中有幾句外人對林院長的評語,例如:OOO沒有朋友、林芳郁沒有敵人。但我印象最深的是裡面有一句柯文哲對於林芳郁的評語:為人處世完美。能讓心高氣傲的柯文哲這樣說,想來品性人格真的令人佩服。
至於兩位林醫師之間鶼鰈情深的部分,我覺得我跟妻目前大概只有時間比他們少(沒辦法,畢竟他們比我們早出生早相識相戀很多年),我有自信感情方面不下他們,所以對這部分的書寫內容感覺反而沒那麼深。
而後半段是作者提到院長罹患失智症的可能遠因、發生後的情形以及家人的心路歷程,這部分因為每家的個別狀況不同,方法參考即可,但作者願意自我揭露所遇到的困境與心情,或許能讓同樣處境的人心裡有個出口,遇到這樣的問題沒有誰對誰錯,沒有命好命差,千萬不要因此而自我否定。
而我認為書中提到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抗疾病、照護患者是長期抗戰,千萬不要因為不想讓外人知道、或者是不放心他人照顧品質而堅持親力親為,這樣只會拖垮自己。至於要用甚麼方法,總是能找到對應的資源。
寫到這裡突然想到上次在醫院遇到的那位婆婆(即使忘了全世界,我也不會忘記妳。)臺灣已是高齡化社會,長照的急迫性越來越高,不知道未來會遇到甚麼事情,但我會努力的讓自己成為臨終前頂多臥床兩周的老人,或者該這樣說,我會讓自己維持強壯,能照顧妻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