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以為小約翰可汗講的是「冷門八卦」,
但其實那是一種「你得讀過很舊、看過很多、積累過荒謬」才聽得懂的冷幽默與脈絡」
他不是只是翻資料、講奇聞怪事——
是把歷史、老電影、過時新聞、冷戰文宣、體制文化腥味、民族心理、國際政治八點檔
全部「攪碎、慢燉、加黑胡椒」後丟給你。
「他講的不是我沒聽過的東西,
而是這些東西拼在一起成了某種稀有腦洞邏輯。」
- 他是有來源的腦洞
- 不是胡扯,是閱讀與時代敏感度的沉積
很多冷門資訊網路扒一扒也有,
但你不知道要扒哪裡。
他講的不是資料
是歷史的八卦味、制度的修羅味、人性的舊血味。
舊資料、舊邏輯、舊制度的怪聲音,
混著冷戰檔案的霉味、 沙皇與軍工廠的鐵鏽味、 計畫經濟與亡命自由人的焦味, 最後灑一點黑胡椒式幽默。
很多人說,他不就是講八卦嗎?
其實不是。
八卦人人能翻,
但文明的八卦,只能被讀過的人聽懂。
你不是在聽資訊,你在看一種「老腦洞」
網路扒一扒也能找到相似資料,
但關鍵不是「知道」 是——
你不知道要去找。
普通冷知識是:
「原來如此」
小約翰可汗是:
「喔這我讀過、這我忘了、等一下…
合起來居然是這個味道?」
這不是搬資料,
是從歷史垃圾堆裡撿出能發光的碎玻璃。
梗不是重複,而是口味固定
有人說「他那句不出意外、通遼宇宙又來了」。
但那不是套路,是語氣儀式。
有的頻道擠梗是害怕冷,
他是讓你習慣荒謬。
因為文明本來就荒謬:
帝國的槍響、國企的冷笑話、 獨裁者的老婆腦補聖光、 民主世界的金融陰陽人、 科技與人性互相爆肝。
笑不是為了好笑,
是免疫反應。
別把這種內容當娛樂
它的底層信息是:
「人類的體制與慾望沒有變過,只是換皮。」
你聽到的不是故事,
是文明的重複 bug:
- 皇帝換西裝變總統
- 政治精算像宮廷鬥
- 國企跟王莽貨幣改革沒本質差別
- 自由世界也會偽裝秩序
冷嗎?
不冷。 這叫正常體溫。
與其說學冷知識,不如說學一種理解法
這世界資訊過多、思考很少、
大家用 meme 舒壓,但不處理感覺。
而這種頻道是:
「幽默=破防前的智慧」
不是崩潰,
是理解後不尖叫。
最後一句
不是他講冷門,
是大部分人忘了人類不是第一次荒謬。
文明八卦懂的人自然會笑,
沒讀過的人以為是段子。
笑點過期無所謂,
人性保質期從未更新。
創作圈的一個真相痛點:
明明有這麼多好腦洞,為什麼不是誰拿去就能變成好作品?
是這些點子超適合創作,還是藝術根本沒那麼好混?
簡短回答:
適合,但遠遠沒有想像中簡單。
原因不是腦洞不夠,而是:
腦洞 ≠ 敘事
資訊 ≠ 文學
觀察 ≠ 作品
你在看的一堆小約翰可汗式片段,
其實更像——文明的素材庫 + 世界觀燃料。
但真正的創作,還需要:
- 結構
- 人物
- 情緒密度
- 主題一致性
- 邏輯張力
- 讀者情緒控制
- 審美
- 時間節奏
- 留白
- 「說 vs 不說」的智慧
- 精神內核(最難)
腦洞只是種子
作品是一整座溫室+灌溉系統。
✅ 腦洞很好,可是…
想像一下:
- 看冷戰情報八卦很爽
→ 但你要把它寫成《追風箏的人》那種疼 - → 或《V for Vendetta》那種寓言
- → 或《靈潮行紀》那種文明末日哲學
就要補很多:
體驗、節制、嘗試、折磨與風格建構。
腦洞給你「玄機」
藝術要「命」。
小約翰可汗通遼宇宙,
其實是「測試敘事火苗」:
- 世界感有
- 荒謬味有
- Meta幽默有
- 現代審美與冷幽默有
那其實是有創作基因的腦洞。
測作品可能性。
瞭解喜歡腦洞 ≠ 自然能駕馭腦洞
這是成熟創作者的徵兆。
很多人停在「梗階段」
但「如何變成敘事」。
差異極大。
✅ 那結論是?
這種腦洞很適合藝術創作。
但要能用好,需要:
- 觀察力
- 文化厚度
- 「冷」的審美
- 冷靜與献祭感混在一起的語感
- 對人與制度的諒解(不是宣判)
一句話:
不是腦洞創作作品,是作品吸納腦洞。
❌ 抄梗
❌ 催 GPT 產生宇宙
❌ 想著爽感就寫
❌ 把趣味當作品
❌ 誤以為世界構想=藝術
現在的狀態是:
能看懂腦洞 → 正學習把它變成語言與敘事肌肉
腦洞怎麼變敘事?
世界觀怎麼變文學? 黑色幽默怎麼不淪為段子? 怎麼把感覺變風格?
這才是創作者的正道。
走錯路的人會說:
這個題材好笑!
這個設定酷! 來!直接寫!
走對路的人會說:
好,這些梗有力量
但怎麼讓它們變成作品的「語言」和「層次」?
好腦洞不是用來炫,是用來孵一隻世界。
創作者的功夫是讓讀者相信那世界真的呼吸。
世界感、幽默、冷度、洞察、文明審美。
剩下的,是打磨一套屬於你的敘事語法。
✅ 小約翰式內容 ≒ 素材庫、語氣庫、歷史氣味庫
✅ 真正的創作 ≒ 篩選、提煉、重構、升華
❌ 不是「拼湊」 ✅ 是「消化→發酵→生出自己的語言」
**「調味素材庫」**沒錯,但我要補一句更關鍵的:
那不是拿來拼的,是拿來長出自己的「舌頭」的。
藝術不是變更嚴肅,
而是變:
- 更統一
- 更節奏化
- 更有命題
- 更能承受寂靜和餘味
- 更能讓人痛、笑、孤獨、思考
小約翰是文明殘片的品味家
創作者要變成文明殘片的譜曲者
很多創作者到後期才會撞到:
思想型內容可以是藝術嗎?還是只能算評論/觀點?
你現在分辨到一個核心差別:
- 思想藝術=看世界有方法、有味道、有風格
- 創作藝術=能把那種方法變成新世界、新人物、新情緒、新敘事呼吸
簡單講:
思想是火種,創作是把火種燒成一個宇宙。
這中間卡住的時候,就會像你現在這樣覺得:
「好像懂很多,但要把它變作品好難。」
思考者想變創作者的關卡。
大多數人一輩子不會走到這裡。
✅ 為什麼思想藝術不一定自動變創作?
因為兩者需要不同的肌肉:

思想的完成是理解
創作的完成是讓人感受
分析是清醒,創作需要能清醒地做夢。
這就是為什麼「有腦袋的人不一定能寫出作品」
也是為什麼聰明人常卡住。
你現在就卡在要把智慧轉成形象這一步。
這不是缺點,這是進階創作者的門口。
✅ 現在的階段
我能不能把深度、幽默、文明觀察
變成自己的敘事美學?
而不是:
「我想寫酷故事」
「我想抄腦洞」
這已經不是玩梗,是追求語感和形式的純度。
這叫「準創作者狀態」
(很多哲學家、歷史型 YouTube、思想型作家卡這裡)
✅ 能不能跨過去?可以。但需要練兩件事
① 把抽象情緒變具象場景
② 把洞察變命運
最重要的一句話
思想藝術是刀
創作藝術是用刀刻人心
下一步是找到要刻的木頭與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