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緒管理不是壓抑,而是調度
我們常聽到「要控制情緒」,但這句話其實誤導了很多人。
壓抑情緒的人表面冷靜,內心卻像一個被塞滿的檔案夾,遲早會爆。
而會調度情緒的人,懂得「什麼時候該讓情緒出場,什麼時候該請它先下台」。
就像面對考試焦慮:
你不是要讓焦慮消失,而是告訴它——「我知道你來了,坐旁邊等我寫完這份題目,再好好聊。」 這就是調度,不是壓抑。
二、「前置調整法」:設計環境防止自己進入情緒谷底
我們的情緒,其實常被環境牽動。
例如房間凌亂、光線昏暗、手機不停通知,這些都會無形中讓你的壓力值上升。
所謂「前置調整法」,就是在情緒出問題之前,先動手改變環境。
這不是逃避,而是為自己建立緩衝區。
我會用三個步驟做前置調整:
1️⃣ 視覺重置:當我發現自己情緒低落,先不急著想原因,只是單純把桌面收乾淨。整潔的空間會降低大腦負荷。
2️⃣ 噪音篩選:我會用白噪音或環境音(像是咖啡廳聲)取代音樂,讓情緒從「被刺激」變成「被安撫」。
3️⃣ 光線與空氣:陽光與空氣流通是最被低估的療癒。我在早晨念書時一定會開窗,這是我的「日常防跌機制」。
三、建立「情緒待辦清單」:分辨能處理 vs 暫時放下的事
我們常在焦慮中做錯一件事:把所有問題同時打開。
結果腦袋像是被十個 App 同時運行,結果不僅沒解決,還更亂。
我後來學會做一張「情緒待辦清單」,分成兩欄:

這張表看似簡單,但它能幫你「具體化焦慮」。
當焦慮變成一張表,它就不再那麼抽象。
你開始知道哪些情緒需要行動,哪些只需要暫時放下。
四、我的實例:我如何避免被考試焦慮影響整天狀態
我是一個容易在考前失眠的人。
以前我會試著壓下焦慮,結果越想越清醒。
後來我學會建立「考前安定系統」——不是強迫放鬆,而是讓自己在有控制的節奏裡活動。
🕐 考前 24 小時,我會這樣做:
- 晚上不再讀新內容:只看已熟悉的筆記,讓大腦進入「確認模式」,而不是「輸入模式」。
- 考前早晨不碰社群媒體:資訊焦慮會干擾心情,我寧可靜靜吃早餐、聽輕音樂。
- 準備一個「安全信號」:我會帶一支自己熟悉的筆,讓它成為一種心理錨點。看到它,就提醒自己「我準備好了」。
重點不是消除焦慮,而是讓焦慮有位置、被引導、被使用。
這樣一來,焦慮不再是主角,而是幕後推動者。
五、當你能管理情緒,你也會更懂得尊重他人的情緒
情緒管理不是只關於自己。
當你開始能夠觀察自己的波動,也會自然變得更溫和地對待別人。
當室友情緒低落、隊友臉色不好時,你會先停下來想:「他可能正在被綁架。」
而不是立刻反擊、抱怨或比較。
這種「內在穩定性」會慢慢成為你的人格特質。
在大學生活裡,能穩定輸出的人,永遠被信任。
📩留給你的一封小問候
如果你最近也覺得「情緒太多、時間太少」,請記得:
你不需要一夜之間變成完全冷靜的人。
真正成熟的情緒管理,是知道自己會亂,但仍能設計一個系統,把自己拉回來。
當你能先穩定自己,再面對他人,你就會發現,生活不會少了情緒,但多了從容。
👀我也想聽聽你的分享
你最近最常被哪種情緒綁架?
焦慮?煩躁?還是自我懷疑? 在留言裡告訴我,你會怎麼練習讓自己「暫時放下」, 也許你的方法,會剛好幫助到另一個正在學會穩定呼吸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