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
這週要帶你看一場超熱血的科技盛事——羅馬尼亞 Robofest 2025!🔥
別以為這只是學生玩玩的小比賽,它其實代表著東歐在「人形機器人」這個領域的集體進步! 這篇文章會帶你了解 👇1️⃣ 今年 Robofest 到底發生了什麼?
2️⃣ 這場盛事是怎麼一路成長起來的?
3️⃣ 讓大家最感興趣的「人形機器人賽」有多厲害?
4️⃣ 最後我會聊聊台灣能從中學到什麼 💡
🦾 布加勒斯特 Robofest 2025 開跑!人形機器人成焦點✨
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 Politehnica 大學,10/31–11/2 連續三天變成了科技樂園。
這次是 Robofest 第四屆,同場加映 RoboChallenge 第16屆 國際競賽!現場超熱鬧,有相撲機器人、迷宮賽、速度賽,甚至還有「人形機器人」直接上場對決 🧑💻🤖。
根據 新華社(Xinhua) 報導,會場滿滿都是手機拍照的人群,特別是人形與機器狗區最受歡迎。這不只是工程學生的聚會,而是開放給所有人參觀的「科技嘉年華」。
羅馬尼亞國家通訊社 AGERPRES 更指出,這場活動號稱「歐洲最大機器人競賽」,吸引了 30 個國家、超過 1,200 位參賽者、以及 近 1,200 台機器人 同場較勁。
👉 免費入場+企業展區+學生競賽,一次打包,讓大眾能近距離接觸機器人。 這種設計,讓「機器人」不再只是課本上的概念,而是真正走進一般人生活的一部分。
📅 從 2022 到 2025:Robofest 是怎麼一步步長大的?
其實 Robofest 並不是突然爆紅的。
它從 2022 年第一屆 開始,就已經有 16 國、600 多名參賽者、500 台機器人。那時就鎖定了 Politehnica 大學當主辦基地。
到了 2023 年,規模升級成 19 國、224 支隊伍,而且項目更加多元化。
這時候的比賽規則已經逐漸成熟,形成「技術+教育+娛樂」三合一的模式。
2024 年 更是關鍵轉折點:
官方數據顯示,參賽的機器人數突破 950 台,項目高達 18 種。
羅馬尼亞本土隊伍還拿下 25 面獎牌,讓整個國家對機器人教育更有信心。
然後來到 2025 年,Robofest 第四屆與 RoboChallenge 第16屆合體登場,三天賽程吸引了 30 國、1,200 位參與者。
更棒的是——主辦單位讓「企業展區」和「教育賽事」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科技節 🎡。
另外,別忘了羅馬尼亞的中學教育基礎!
他們的 FTC Romania(FIRST Tech Challenge) 自 2016 年起已經吸引超過 13,000 位學生與 2,000 名老師 參加,銜接到 Politehnica 等大學科系,變成一條穩定的「機器人人才管線」🧠。
這樣的結構讓每年 Robofest 的參賽者都能無縫接軌、技術越來越強。
🧍♂️ 最吸睛的亮點:人形機器人賽到底在比什麼?
在 Robofest 裡,「人形」不只是展示而已——它是正式比賽項目!🏁
這次有兩個最吸睛的項目:
🤼♂️ Humanoid Sumo(人形相撲)
參賽者必須打造「雙腳步行的人形機器人」,靠重心轉移走路,重量不能超過 3 公斤。比的就是誰能把對手推出場外!這項挑戰逼選手去研究步態、平衡、推力與感測控制,是入門人形控制的必修課。

🏃♀️ Humanoid Triathlon(人形三項)
則要能上樓梯、跨障礙、加速奔跑,考驗伺服器、關節、即時控制與軟硬體整合。 這就像人形版「機器人鐵人三項」,挑戰參賽者的極限!

這些賽事的意義,其實遠比「誰贏誰輸」更大。
因為每一次比賽,學生都會接觸到真實的伺服馬達、IMU 感測器、控制板、減速機等零件。 這些技能與設備,未來可以直接應用在產業界的機械手臂或人形研發中。
Robofest 也特別設有「展區」,讓一般觀眾能體驗機械手臂與自走車。這種開放設計讓更多人理解科技、甚至產生學習動機 💡。
同時也創造了一個穩定的市場:教育級零件需求上升、供應鏈被活化、ROS 工具鏈普及化——這些都會反過來促進整個人形機器人生態圈的成熟。
🇹🇼 台灣可以學什麼?讓比賽變成生態系 🌱
看到 Robofest 的發展,其實有很多值得台灣借鏡的地方。
它不是單一活動,而是一整個「教育—競賽—產業」的循環:
1️⃣ 比賽標準化
可以參考 RoboChallenge 的公開規則,在台灣舉辦「人形相撲」或「三項挑戰」比賽,讓學生能依照相同標準練習、累積經驗。
2️⃣ 高中與大學銜接
建立像 FTC Romania 那樣的制度,讓學生從高中社團一路銜接到大學實驗室,器材與師資不斷延續,而不是每年重頭來。
3️⃣ 比賽社會化
讓比賽不只限於校園,而是辦進城市、開放給民眾參觀。這能讓社會真正看到「人形機器人」的實力,也讓企業願意投資。
最關鍵的是:這一切的核心不是「賽事本身」,而是每年都有人動手做機器人,讓技術不斷累積。
當技術累積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出現可以商用、可以出口的機器人產品。
💬 結語
Robofest 2025 讓我們看到一個趨勢:
人形機器人不再只是高端企業的玩具,而是全民都能參與的工程運動。
透過教育、競賽與產業合作,羅馬尼亞正把年輕人推向下一個科技浪潮。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只要有系統、有長期規劃,台灣也完全有機會成為亞洲版的 Robofest 主場 🇹🇼。
如果你喜歡這種內容,記得追蹤我 Mech Muse ✨我會繼續帶你看全球人形與 AI 科技的最新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