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系統越老,工程師越「痛」?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軟體開發生命週期(SDLC)包含以下主要階段: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程式開發、系統測試、部署上線與後續維護。從需求分析直到系統部署上線,大約需要幾個月、半年、甚至一年。系統後續維護可能長達10 年、20 年 甚至 30 年。最近單位元老要退休,IT 媽媽接到一套系統,其年齡比我還年長。
資訊系統在維護階段,除了使用者需求額外新增功能,工程師還要修復錯誤 ( BUG ) 、解決使用者問題,導正錯誤資料、調整資料庫校能、並管理軟體變更。此外,早期系統開發未考慮到使用者體驗程面,後續維護持續改善附合新作業環境,以確保資料安全。今天要閒聊內容是:系統越老,工程式越痛。

1)組織缺乏知識管理

這裡可以用一個比喻,回想30年以前的你接到一個任務,單獨到一個陌生地方旅遊。你要去不同的地方打卡拍照,但是你出發前,發現網路上找不到這個地方的任何資訊。你沒有地圖,也沒有導遊帶你走。你不確定哪條路是順暢,哪條路最多路坑。花了漫長的時間,最後還得回到起跑點。有感覺了嗎? CODING 最怕就是接到一套老舊系統需要維護,然而:

  1. 系統規格書早已過時或是未經整理,甚至遺失 ⇒ 接手工程師不知從何處理。
  2. 系統未加入版控:20 - 30 年前的開發環境並未將系統加入版控,大家也習慣不寫技術說明,依據哪些需求,改了哪些功能  ⇒ 一無所知。
  3. 權責不清:系統出狀況,要去問誰、從哪個方向找出解決方法。

2) 除了CODING 還有非CODING要處理

別以為每個工程師都可以一整天閉關寫CODE 。CODING 最怕就是三不五時電話響干擾思維。使用者來電告知哪個功能壞掉,怎樣操作導致資料被誤刪,需要協助導正資料等。此外,當初開發的時候並未考慮使用者意外操作而加入防呆機制,因此常發生資料錯誤需要導正。
非每個工程師只負責一套系統。手上如果有好幾套系統需要維護,而每套系統的架構、開發工具,技術新舊不一樣。您當初學的是新技術,CODE 的新寫法,然而老舊的專案,不能使用新CODE 的寫法插入。老舊的資料庫,要注意SQL 版本等。
早期開發部署上線,資料量不多,校能可接受。經過漫長的歲月,資料量逐漸成長,給系統帶來的壓力也逐增。原本的設計邏輯導致系統校能太差,工程師就要琢磨哪段CODE沒寫好,哪段功能已過時。

3) 高層的美夢是工程師的噩夢

系統維護,有很多功能不易調整,彈性有限。雖然現在有新的技術,新的資源,但是並非可以完全套用在舊系統。 例如:系統本身以中文語系開發,設計邏輯並未納入多國語系。然而,某個晴天,領導告知要走國際化,要加入多國語系還要加入時差。歐~~晴天霹靂。沒有最可怕,只有更可怕。 原本系統是走WEB 端或是走 Window Form 的前端設計,突然被要求改成行動版加入 RWD ~~~
當高層或PM不太理解工程師每天真正遇到的困境。最後出來的成果,恐怕只剩前端鮮亮的外表,卻犧牲了後端技術和資料庫校能。

盲目的追求現代化,系統最後只剩下法拉利的外表,代步中古車的引擎。

4) 資訊系統代溝,AI 並非萬能

2022年以前,AI 只是學術研究領域的專有名詞。現在呢? 看到了嗎?資訊飛快的迅速發展,但身邊還是有很多老舊的系統出生在80 - 90年代。 在受到AI與軟體工程師:協作而非取代文章中曾提過目前AI缺乏系統性思維,容易累積技術債。AI 的確改變了軟體產業開發模式,但背後也存有隱憂,仍須工程師監督。在2025/09 ,臺灣多家銀行進行打詐措施,開始導入 AI 偵測疑常帳戶。然而,AI 打詐系統的精準度似乎未能達到預期,導致眾多民眾帳戶被鎖。針對老舊系統,如果過度依賴AI最後導致舊BUG 未解,新BUG堆疊。 AI 是我們的副駕駛,只扮演協助,系統的架構還是要自己來。

✅ 小結

你可能以為會 CODING 就可以天下無敵,但是進入職場之後,才發現CODING只是幫你打開軟體世界的門,但踏進去確發現吋步難行。
系統維護中最大的效率殺手,不是難懂的演算法或是架構,而是在最快的時間內找到正確的資訊,修補系統的BUG ,確保資料安全與正確。
今天就聊到這邊,下一篇文章,再分享軟體工程師在面對老舊系統如何領悟生存法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思樂風 - IT 媽媽科技筆記
7會員
19內容數
我是思樂風 ( IT 媽媽科技筆記 )。 你是非資訊背景的人、你對網路科技充滿好奇、但你很怕遇到詐騙。 你想玩 AI ,但你怕踩雷。 你想轉職軟體工程師,但不知道從哪摸索。 想要了解更多,趕快加入 我的專頁吧 我們一起探索、一起加油。
2025/11/04
是不是常看到這些廣告字眼: 「全職媽媽 8 週轉職前端工程師!」 「0 基礎3 個月成為高薪全端工程師!」 「 行政轉前端工程師」 「 AI 工程師轉職」 這些廣告很吸引人,但卻容易誤導。今天我來分享自己個人的學習經驗,若您最近想轉職軟體工程師,這篇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 👉 真實情況是
Thumbnail
2025/11/04
是不是常看到這些廣告字眼: 「全職媽媽 8 週轉職前端工程師!」 「0 基礎3 個月成為高薪全端工程師!」 「 行政轉前端工程師」 「 AI 工程師轉職」 這些廣告很吸引人,但卻容易誤導。今天我來分享自己個人的學習經驗,若您最近想轉職軟體工程師,這篇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 👉 真實情況是
Thumbnail
2025/10/24
近年 AI 熱潮席捲全球,「哪些工作將被 AI 取代」成為新聞媒體的熱門頭條。其中,「軟體工程師」因為工作內容直接與程式碼相關,幾乎每次都榜上有名。那麼軟體工程師真的會被 AI 取代嗎?
Thumbnail
2025/10/24
近年 AI 熱潮席捲全球,「哪些工作將被 AI 取代」成為新聞媒體的熱門頭條。其中,「軟體工程師」因為工作內容直接與程式碼相關,幾乎每次都榜上有名。那麼軟體工程師真的會被 AI 取代嗎?
Thumbnail
2025/10/09
還記得之前幫我們家哥哥填寫入學基本資料時,老師看到我的職業欄就好奇問:「你是不是像駭客那樣可以攻擊別人電腦?」當下我停頓了一下回答:「阿,我不會攻擊電腦和網站,但是我會打開老公的銀行帳戶和Gmail信箱。」老師聽了哈哈大笑。
Thumbnail
2025/10/09
還記得之前幫我們家哥哥填寫入學基本資料時,老師看到我的職業欄就好奇問:「你是不是像駭客那樣可以攻擊別人電腦?」當下我停頓了一下回答:「阿,我不會攻擊電腦和網站,但是我會打開老公的銀行帳戶和Gmail信箱。」老師聽了哈哈大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 半導體產業 台積電 10 月營收再創單月新高,累計前十個月營收超越 2024 全年 關鍵字: 台積電、營收新高、先進製程、海外擴張、毛利率稀釋 內容摘要: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交出亮眼成績單,10月份營收達新台幣3,674.73億元,較9月增加11.0%,年增16.9%,創下單月歷史新
Thumbnail
📊 半導體產業 台積電 10 月營收再創單月新高,累計前十個月營收超越 2024 全年 關鍵字: 台積電、營收新高、先進製程、海外擴張、毛利率稀釋 內容摘要: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交出亮眼成績單,10月份營收達新台幣3,674.73億元,較9月增加11.0%,年增16.9%,創下單月歷史新
Thumbnail
目錄 打破迷思:普通人真的用不到數學嗎? 數學的三個層次:生存、思考、創造 普通人可以做出的貢獻 需要學到什麼程度? 實用建議:如何有效學習數學 一、打破最大的迷思 💭 迷思:「我又不當數學家,學那些有什麼用?」 這個想法有個致命盲點:把「做數學研究」和「用數學思維」混為一談了。
Thumbnail
目錄 打破迷思:普通人真的用不到數學嗎? 數學的三個層次:生存、思考、創造 普通人可以做出的貢獻 需要學到什麼程度? 實用建議:如何有效學習數學 一、打破最大的迷思 💭 迷思:「我又不當數學家,學那些有什麼用?」 這個想法有個致命盲點:把「做數學研究」和「用數學思維」混為一談了。
Thumbnail
前言:重新定義「被取代」的真正意涵 當我們談論 AI 將在 2030 年「取代」軟體工程師時,這個論述往往過於簡化了一個複雜的轉型過程。真正的問題不是 AI 是否會取代程式設計師,而是哪些工程師會被淘汰,哪些會成為下一代的技術領導者。 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重新定義職業的本質,而非簡單
Thumbnail
前言:重新定義「被取代」的真正意涵 當我們談論 AI 將在 2030 年「取代」軟體工程師時,這個論述往往過於簡化了一個複雜的轉型過程。真正的問題不是 AI 是否會取代程式設計師,而是哪些工程師會被淘汰,哪些會成為下一代的技術領導者。 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重新定義職業的本質,而非簡單
Thumbnail
自律:我的最高準則 作為一名工程師,我常常覺得自己像是站在一座永無止境的任務山前,鍵盤敲擊聲彷彿是心跳的節奏。工作、運動、飲食:這些都是我生活中的「程式」,而我選擇用自律作為運行這些程式的核心原則。過去幾年,我一直在問自己:什麼是真正需要做的?但現在我明白了,與其糾結於「必要性」,不如將自律當作
Thumbnail
自律:我的最高準則 作為一名工程師,我常常覺得自己像是站在一座永無止境的任務山前,鍵盤敲擊聲彷彿是心跳的節奏。工作、運動、飲食:這些都是我生活中的「程式」,而我選擇用自律作為運行這些程式的核心原則。過去幾年,我一直在問自己:什麼是真正需要做的?但現在我明白了,與其糾結於「必要性」,不如將自律當作
Thumbnail
歡迎體驗今日的科技脈動!本期日報涵蓋人工智慧、半導體、電動車、火星探索與中美貿易戰等熱門話題,帶您一覽全球科技最新動態。每篇新聞包含詳盡摘要與未來趨勢分析,助您洞悉科技前沿。 微軟大動作裁員,軟體工程師職位首當其衝 摘要: 微軟華盛頓總部近日裁員2,000人,其中軟體工程師占40%,為裁員重
Thumbnail
歡迎體驗今日的科技脈動!本期日報涵蓋人工智慧、半導體、電動車、火星探索與中美貿易戰等熱門話題,帶您一覽全球科技最新動態。每篇新聞包含詳盡摘要與未來趨勢分析,助您洞悉科技前沿。 微軟大動作裁員,軟體工程師職位首當其衝 摘要: 微軟華盛頓總部近日裁員2,000人,其中軟體工程師占40%,為裁員重
Thumbnail
1. AI 發展停滯?楊立昆質疑「擴展定律」,下一步該怎麼走? 摘要:Meta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質疑「擴展定律」,認為僅靠增加模型參數、數據與算力無法實現超級智慧。當前大型語言模型(LLM)資訊量僅相當於四歲兒童視覺皮層,難以應對現實世界的不確定性。公共數
Thumbnail
1. AI 發展停滯?楊立昆質疑「擴展定律」,下一步該怎麼走? 摘要:Meta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質疑「擴展定律」,認為僅靠增加模型參數、數據與算力無法實現超級智慧。當前大型語言模型(LLM)資訊量僅相當於四歲兒童視覺皮層,難以應對現實世界的不確定性。公共數
Thumbnail
📷 Google Gemini AI 爆爭議!可去除浮水印,版權問題引發關注 📌 摘要 Google 最新的 Gemini 2.0 Flash AI 模型被發現能夠移除圖片上的浮水印,包括 Getty Images 及其他知名圖庫網站的影像,甚至可自動填補浮水印移除後的區域。這一能力引
Thumbnail
📷 Google Gemini AI 爆爭議!可去除浮水印,版權問題引發關注 📌 摘要 Google 最新的 Gemini 2.0 Flash AI 模型被發現能夠移除圖片上的浮水印,包括 Getty Images 及其他知名圖庫網站的影像,甚至可自動填補浮水印移除後的區域。這一能力引
Thumbnail
Anthropic執行長Dario Amodei 21日在達沃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WEF)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他相信AI兩三年內可超越人類智慧。 如果人工智慧(AI)在未來兩三年內真的達到或超越人類智慧,這將對工作、社會制度和人類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衝擊。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響。
Thumbnail
Anthropic執行長Dario Amodei 21日在達沃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WEF)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他相信AI兩三年內可超越人類智慧。 如果人工智慧(AI)在未來兩三年內真的達到或超越人類智慧,這將對工作、社會制度和人類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衝擊。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