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吃飯看新聞時,看到一則讓人很不舒服的報導:
一位台灣女生在京都街頭,被一名日本男子追上來用力拍屁股後逃走。
她當場回擊、質問,對方朋友連忙「勸和」。
然後——加害者趁亂跳上計程車跑掉。
她接著報警,警察卻問:
「他都道歉了,你還想怎樣?」
「你不應該拍影片,公開可能算名譽毀損。」
最後只做筆錄,監視器也沒下文。
她從氣憤、委屈,到開始自我懷疑:
「是我太敏感?太得理不饒人?
對方道歉了是不是應該原諒?」
這段話比事件本身還刺人。
突然聞到一股熟悉的台灣味:「吃案」
電視台還電話訪問地熟,地熟表示大多數積極處理居多?
但真的是這樣嗎?
🎭「文明光環」底下的習慣性安靜
不同國家,基層公權力的懶惰模式其實有共通點。
表面制度不同,
實際心態一樣: 我不要惹麻煩,我要平安下班。
這種「寧可大熱天站哨+巡邏車兜風+不想扛案子寫三聯單」心態,
台灣、日本、甚至歐美很多地方的基層警察都有。
本質一樣:不想處理麻煩事。
只是台灣直接,日本委婉。

🧠 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態?
公務體制某種「理想型命題」:
出事=責任
沒事=績效
所以基層心態變成:
- 不要有大案子落我頭上
- 能拖就拖
- 能勸退就勸退
- 案子越少越安全
- 安安穩穩領薪才是真
你說他們只想:
領 7~9 萬在太陽底下站哨、巡邏車晃、打卡下班
很多人其實心裡認真點頭:
不是沒有道理。
⚠️ 但這現象真正危險的地方在
制度開始默許冷漠
→ 個案變慣性
→ 受害者開始懷疑自己 → 社會慢慢習慣沉默
日本現在卡在這裡
台灣正在往抵抗沉默的方向拉(#MeToo之後) 但也看人,看地區,看體制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