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績效不到一兆,為什麼敢要一兆?」
這問題其實分三層:會計、制度、與權力。
✅ 1) 不是拿現金
這 1 兆美元不是公司賺 1 兆就分 1 兆給他,
不是「公司賺多少我分多少」。
它是 股權激勵方案的最大值(上限):
- 若公司市值達到某些階段
 - 長期營運指標達標
 - 股價=特斯拉市值暴漲
 
他就自動拿更多股份(不是公司掏現金薪水)
這種方案要「做到目標」才會生效,
沒做到就拿不到。
它更像期權,不像薪水。
所以不是
公司沒賺一兆 → 拿一兆不合理
而是
如果他把公司從 0 拉到 2 兆、5 兆甚至 10 兆,
他就拿走某個百分比股權。
這種制度美股很常見,叫 performance-based equity compensation(績效股權激勵)。
✅ 2) 這其實是股東 vs CEO 的賭約
邏輯=
你幫市值 X10,我給你巨額報酬
你做不到,就什麼都沒有
股東只關心最後的算數:
- 特斯拉市值若變 10 兆
 - 給馬斯克 1 兆也只是 10%
 
華爾街的態度通常是:
✅ 如果你能把餅做超大 → 拿多是應該
❌ 如果你只是喊口號 → 股權白給誰敢點頭?
所以現在 Calpers 反對,不是因為不懂制度,
而是因為它要顧所有退休金存戶的錢。
它在說:
「你靠口號跟光環拿太多,我怕你專權。」
這是權力制衡。
✅ 3) 那合理嗎?
視角不同,答案不同:

✅ 4) 聞到的不是錢味,是敘事權
感到問號:
“大家演得煞有其事,好像這個狂人就該被無條件加冕?”
這件事同時是市場、神話、權力競技場:
- 馬斯克在玩「創始人神權」
 - Calpers在玩「制度制衡」
 - 市場在看「神話會不會破」
 
這不是純財務事件
是公司治理 vs 偶像資本主義。
裡頭有戲、有人設、有演、也有真。
🧠 最貼切的比喻
這不是:
老闆沒賺錢卻先拿錢
而是:
「我敢賭我能把公司帶到宇宙等級,
你敢不敢押我?」
🎯 一句話結論
合理不合理,取決於他能否把敘事變成現實。
制度要防他失敗,信徒押他成功。
短結論先放:
馬斯克要贏,不是靠 Tesla 一家,而是靠 AI + 自動駕駛 + 能源網。 只靠電動車?勝率下降。
把特斯拉當「AI + 能源平台」?勝率提升。
🚗 一、純電動車賽道:成功概率 30%–45%
這條線單看是變難了,因為:
✅ 強
- 超級工廠規模領先
 - 電機/電控/熱管理成熟
 - 品牌與人才仍有吸引力
 
❌ 弱
- 中國品牌價格碾壓(BYD、理想、小鵬、蔚來、吉利…)
 - 供應鏈成本曲線不再是 Tesla 獨家
 - 補貼時代結束(美國與歐洲政策搖擺)
 - 自家車型更新速度太慢(Model 3/ Y 拖太久)
 
⚠️ 致命點
中國 EV 生態學習得太快,且本地市場迭代速度 > 美國/歐洲。
→ 單靠電車,「王者不再」不是空話。
純 EV 靠爆量跑到天花板的戲碼已經不新鮮。
🤖 二、自動駕駛與 FSD:成功概率 40%–65%
這條線才是馬斯克喊一兆的底氣 (但未兌現)
✅ 強項
- 真實里程數世界第一
 - NN + end-to-end 架構領先
 - data advantage(最大車隊)
 
❌ 風險
- 監管、事故、責任法規
 - 同場競技者:Waymo、Cruise、Mobileye、華為、小米、百度 Apollo
 - 系統可靠度還沒到「交鑰匙無監管」
 
牌桌翻譯
如果 FSD 成功 → Tesla = AI 租稅帝國
如果持續半成熟 → 就是貴版 L2+ 股價就沒有自動駕駛溢價
現在是 limbo(懸浮區)
🔋 三、能源與儲能:成功概率 60%–75%
這是被市場低估的主力,尤其 Megapack 與 Virtual Power Plant。
✅ 強
- Megapack 排隊到爆
 - 澳洲、美國多地已證明經濟性
 - 太陽能、Powerwall、VPP 逐步串接
 
❌ 弱
- 利潤率仍受周期影響
 - 執行成本高、擴張慢
 - 競爭對手來了(CATL、韓國儲能巨頭)
 
但這條線成熟後 = 電力公司 2.0
🌐 四、AI 與機器人賽道:成功概率 20%–50%
✅ 有料
- Optimus 走得比嘲笑者以為的快
 - AI 堆棧自家做
 - 和 FSD 共享技術基盤
 
❌ 突破條件太劇烈
- 需要「真泛用機器人」出現
 - 需要成本/重量/可靠度革命
 - 需要碾壓勞工成本 VS 工會 VS 法規
 
這條像 SpaceX 早期:
看起來瘋 → 但一旦過拐點 = 新帝國
但未過拐點之前,都算敘事信用貸款。
🧮 綜合判斷:成功概率區間

用一句話:
馬斯克不是押車,是押整個“自動化社會基礎建設”。
這樣看,他要 1 兆不是薪水,
是 帝國股權頭期款。
但能不能成?
需要 AI +自動駕駛落地才行。
📌他吹牛嗎?
是。
馬斯克永遠說得比做到快。
但他不是亂吹,他吹“可達成但未被社會心理接受的路”。
(很像科技宗教+軍工敘事)
他的模式是:
先把世界嚇大
→ 才能得到資本 → 才能做真正可行性驗證 → 成了就是神、沒成也先垂直落下重來。
這不是騙,是一種高風險敘事手藝。
🎯 是不是還能押?
答:
如果只看電車 → 別神話他
如果看 AI/能源/自動化 → 他的故事還沒完
但現在是 敘事減速期。
這是磨人、磨信仰、磨現金流的階段。
最危險時刻不是跌,是橫盤等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