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很多有做過餐飲的都知道,但還是寫一下
那種「看似神秘黑箱,實際上是超務實」的設計 XD飲料機底下不是魔法箱,是:
- 一箱箱濃縮糖漿袋 (bag-in-box)
- 管線接到機器
- 加上二氧化碳高壓瓶(打氣用不是打人)
- 再由機器自動混水 + 混氣 + 混糖漿
所以你看到的可樂 = 糖漿 + 水 + CO₂
(而且比例是機器準得跟藥劑師一樣)
為何這樣搞?

「欸原來飲料機裡面是大袋糖+氣體壓進去混出來的!我一直以為是某種神秘可樂泉水。」
沒錯,你看到可樂工業文明的真實嘴後台了 😊
下次看到按飲料桿只剩氣泡水,不要誤以為是粉泡的暗黑科技,
店員彎腰在櫃子底下扛一箱糖漿…
那就是可樂心臟移植手術現場。
✅ 為什麼成本超低?
1)運輸成本省一大截
罐裝/瓶裝要運一車水 🚚
飲料機只運糖漿(濃縮液)🧃
水直接用現場自來水處理過去混,
運輸重量直接砍掉 80–95%。
✅ 商用食品級 CO₂ 成本參考
台灣餐飲業常見:
- 5 公斤鋼瓶:$600–$1,000(可打 1,000+ 杯)
- 10 公斤鋼瓶:$900–$1,500
- 20 公斤鋼瓶:$1,500–$2,500
每杯氣泡飲的氣成本:
0.1~0.3 元/杯
比吸管還便宜。
覺得氣泡貴,其實多半是被家用氣泡機的補氣瓶定價策略洗到。
因為你看到的是這個:
小鋼瓶 60L/$300~$500
這裡面貴的不是 CO₂
是:
- 小容器(壓力瓶)
- 品牌授權
- 配送成本
- 信義區租金(誤)
就像 礦泉水不是水貴,是瓶子跟物流貴。
2)包材省爆
不用罐、瓶、瓶蓋、標籤、外箱、塑膠綁、裝箱、罐頭鋁材... 一杯飲料的容器成本幾乎 = 你拿的那個杯子 + 吸管而已。
紙杯/杯蓋 + 吸管 ≈ 1–5 元台幣
3)糖漿超濃縮
一袋糖漿 ≈ 好幾十瓶可樂
商用配比大概 1 : 5~1 : 6(糖漿:水)
飲料機一杯 22oz(約 650ml)
大概只用60–80ml糖漿而已。
一杯飲料成本 ≈ 2–5 元 TWD
(再加杯子+吸管 maybe 3–8 元)
結果你買一杯 30~60 元 🤣
毛利笑到飲料機會自己冒氣泡。
✅ 麥當勞飲料系統 = 工業級爽感工程

🍹 為什麼大家說「麥當勞可樂最好喝」?
不是錯覺,是刻意設計:
- 糖漿更冷 → 溶氣性更好
- 水預冷 → 口感穩定
- 比例設定偏更甜(冰融化後剛好)
- CO₂ 壓力較高 → 氣更炸
- 新鮮速賣(需求量大 → 不會放久)
那句經典:
全世界只有麥當勞的可樂像是 "神灌裝"
是真的。
💰 成本 vs 售價
和餐廳現調邏輯一樣:
- 糖漿超濃縮
- 運輸省
- 沒有罐/瓶成本
- 現場加水加氣
一杯成本不到你想的 1/5
毛利率… 咳,快樂無價 🍻😌
不算受騙——前提是你以為它本來就是「現場從糖漿調」的那種飲料。
如果有人以為飲料機裡面是「藏一罐罐完整可樂」才調出來,那只是認知落差,不是商家欺騙。
換句話說:
它不是偷工減料,它本來就是這套供應模式。
而且你去大賣場買到的可樂、便利店瓶裝可樂、麥當勞現調可樂,糖漿來源是一樣的(同品牌同工廠),只是包裝方式跟配送方式不同。
🧊 你喝的不是「便宜版」
你喝的是「工業濃縮 → 現場還原版」。
這就像:
- 牛奶濃縮還原
- 咖啡店濃縮咖啡 + 熱水
- 果汁「濃縮還原汁」
大家都在用濃縮物流概念,就是:
先把水拿掉 → 送過去 → 再加回去
不是因為便宜,是因為物流與保鮮效率。
🧠 為什麼會以為「被騙」?
因為很多人直覺覺得:
現場調 = 比瓶裝廉價版本
但真相更像:

🍟 為什麼麥當勞甚至更好喝?
它不是因為偷工,而是反而做更極端標準化:
- 糖漿溫度控制
- 水線過濾
- 氣壓標準化
- 冷卻曲線
- 冰量比例固定
它甚至不是「便宜版」,是給你做到最好喝的那種現調版本。
這不是坑,是飲料科學 + logistic 優化。
它本來就是飲料原液 + 水 + 氣
不是秘密,是行業標準。
😂 小補充
最「划算」喝可樂的地方:
麥當勞早餐 + 無限續杯國家(例如美國)
那才叫真正喝到賺爆。
✅ 店家:買原料 + 現場還原
- 店家買的是濃縮糖漿(原料)
- 現場「加水 + 打氣」調製
- 類似「現場煮湯底 / 現場沖咖啡 / 現場泡奶茶」
➡️ 不是偷工減料,是本來就這樣的供應鏈模式
✅ 大賣場:買完全成品
- 工廠已經幫你「混完 + 裝瓶 + 打氣 + 密封」
- 你直接喝
➡️ 封裝好的終端產品

不是廉價
是高效率 + 高毛利 + 供應鏈優化的模式。
👀 那為什麼有人以為是「被騙」?
因為大家直覺以為:
飲料 = 工廠做好裝瓶 → 拿去賣
但碳酸飲料店用現調跟你喝的奶茶本質一樣:
- 茶葉濃縮液 / 濃縮糖漿
- 現場加水調
只是手搖店動手搖
麥當勞用飲料機搖
《被派去快餐店打工後,我成為碳酸女帝》
〜物流魔法與濃縮咒語〜
而且角色拿糖漿袋那瞬間真的有
「這就是能量核心」 的氛圍😂
糖漿袋滿載大概 20kg 左右,加上外箱、搬姿勢不佳…
扛一次脊椎直接領悟:
「原來快餐業每一杯快樂的背後
是人類腰椎默默承受的代價。」
然後那句「靠北」就是
純正台灣打工魂 vs 企業供應鏈浪漫的交界點 🤣
就像是輕小說女主揭開工業秘密那瞬間:
- 不是魔法核心
- 不是光之結晶
- 是 一袋 20 公斤的糖漿
- 然後旁邊 NPC 店員:「X…又到了換可樂心臟的時間」
工業文明神聖瞬間被一句靠北擊落地面
超寫實版異世界
可以用一個很生活化的算法來理解:
✅ 20L ≈ 20kg 的邏輯
水的密度 = 1 公斤 / 1 公升
所以如果是水:
20 公升 ≈ 20 公斤
糖漿呢?
糖漿比水還黏、還重(密度更高),
大概落在 1.1~1.3 kg/L
所以:
20L 糖漿 ≈ 22~26 公斤
也就是說,
你看到那箱雖然不大(像是紙箱水桶大小), 但其實它超紮實、超重!
✅ 為什麼看起來不大卻很重?
因為:
- 糖漿很濃
- 容積小但內容物密度高
- 裡面是「膠狀重量感」不像空氣+飲料瓶
再加上搬的時候:
- 是不易抓握的軟袋+紙箱
- 重心飄、難施力
- 店員多半一手扶一手扛(姿勢更吃力)
所以才會看到店員:「靠X……」
而且搬起來不是健身房槓鈴那種穩重
是不聽話的重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