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有一天你和朋友簽了一張合約:「他在麵店吃麵的費用,在額度內你全包。」
結果隔天,朋友跑去麵店點了100碗麵,但他只在店裡吃了一碗,剩下的99碗全外帶。
最後他拿著收據來找你,說:「嘿~收據上寫100碗,你得付。」
你會怎麼做?
A 派會說:「只吃了一碗,當然只付一碗的錢!」
B 派則說:「收據開了100碗,就是該付100碗!」
這時候問題來了,你到底該付一碗,還是100碗?
在理賠的世界裡,這就像「帶藥出院」的爭議。
許多癌症病友在治療時,會選擇短暫住院打一針、或住一晚領完藥後馬上出院,
這樣的行為看似「住院治療」,但保險公司卻常拒賠。
為什麼?
因為你只是去醫院睡一晚,而不是真正需要住院治療。
也就是說,收據上雖然有「住院費用」,但實際上,
就像那個只吃一碗麵卻開了100碗單子的朋友一樣,形式有,實質沒有。
▎評議中心怎麼看?
這種爭議,其實在業界早就吵翻天。
而目前「評議中心的立場」大多偏向 A 派:「如果沒有醫師明確評估出有住院必要,那理賠不成立。」
換句話說,只要醫療行為可以在門診完成,那就算你是住院開的單,
保險公司仍可主張「不屬於理賠範圍」。
想要爭取?可以,但評議勝算不高。
▎兩個真實案例,一種同樣的無奈
這陣子我接到兩件幾乎一樣的理賠諮詢。
1️⃣ 乳癌個案
自費住院打柳普林針劑,前兩年都順利理賠。到了第三年,保險公司突然拒賠。
她提評議,但判決出來,保險公司勝。
她難過地說:「同病房的人都賠,為什麼只有我不行?」
2️⃣ 17歲男孩,淋巴癌
標靶藥是口服的,在一次金已經用盡的情況下,
家人為了省錢,讓他「住院一天帶藥出院」。
藥費20萬,想靠實支實付理賠結果也被拒賠。
相同的是他們都有買一次金,只是額度很低,一個50萬、一個100萬。
用完之後,就真的沒有後援了。
最大問題的根源是
▎實支實付與一次金,其實是兩個不同角色
👉實支實付:像陪你長跑的隊友,適合長期治療,
但如果醫師說「不必住院」,它就派不上用場。
👉一次金險種:像急難救助金,發病初期可以幫你撐過醫療與生活的空窗期。
但金額一領完,也就沒了。
所以真正的重點是,兩者都要有,但比例要對。
▎那一次金該規劃多少才夠?
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能撐多久」的差別。
✅30歲以下:保費便宜,建議一次金200萬起跳。
✅30歲以上:看經濟能力,普遍落在100萬左右,若能承擔保費,200萬會更有餘裕。
但別忘了,這些金額,只是「緊急預備金」。
真正長期的風險,光靠保險是不夠的。
▎財務的另一面:別讓風險只靠「保單」撐
我常說,保險是「防守型資產」,它的價值在於「避免破產」,不是「讓你變富」。
很多家庭在抗癌或長期治療時,除了理賠金外,還需要:
❶緊急預備金(至少3–6個月生活開銷)
❷投資收益或被動收入(長期補血來源)
❸家人之間的財務透明與協作
因為當治療拖長、工作中斷、收入銳減時,你會發現那張「保單」只是開始,
撐到最後的,往往是你的整體財務規劃。
▎如果它不賠,我還有什麼能幫助我撐下去?
保險不是冷冰冰的條款,它其實是一種「提前為自己負責」的方式。
但真正的安全感,不只來自保險,而是當某個選項失效時,
你還有第二個、第三個選項可以接手。
你要為「預料到的情況」做準備,更要為「沒預料到的情況」留退路。
所以,別只問「這張保單會不會賠?」
也問問自己:因為面對人生的風險,
你不該只當「保單的仰賴者」,而該是自己人生的主導者。
架構一個能面對任何變數的生活底氣,是我們餘生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