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oSanctuary by Georg Jagunov (Ph: Anders Sune Berg)
關於丹麥有個鮮爲人知的事實:該國乃世界上耕作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然而,這些國土的總面積中,僅剩下 0.7% 的荒野!——這是透過丹麥建築中心(Danish Architecture Center)新一檔展覽《Age of Nature》(自然時代)所意識到的新知,亦證明了:關於自然,展覽仍是個可讓人長知識的地方。
展覽之源

Age of Nature (Ph: Anders Sune Berg)
適逢世界建築日(10月6日)上檔的「自然時代」展覽,旨在於聚焦於當今時代最迫切的挑戰之一:未來的建築如何兼顧人類與自然,並促進生物多樣性,造福全人類?每每在全球最宜居城市排行榜中總是名列前茅的丹麥,想來都熱愛擁抱大自然。他們睡在林間小屋裡,進行冰泳,徒步旅行,以恢復身心平衡和與自然的連結。
可是策展人卻質疑:但當危機來臨時,我們是否還會為大自然留出空間?意識到該國僅僅剩下 0.7% 荒野,卻對土地的需求卻仍不斷增長時,我們還會考慮將荒野用於綠色能源、城市發展和氣候基礎建設嗎?這樣的矛盾,是否有解?

Biohybrid (Ph: Anders Sune Berg)
丹麥建築中心執行長兼建築師肯特·馬丁努森(Kent Martinussen)表示:「自然是我們生存的基石,但它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幾個世紀以來,為了追求安全和繁榮,我們一直在改造自然景觀,卻忘記了我們自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所造成的這種壓力無法快速解決。透過『自然時代』項目,我們希望展現建築如何融入自然循環,並在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建立新的平衡。」
什麽好看

Mushroom Tower (Ph: Anders Sune Berg)
「自然時代」的初衷,也就成了」重新構想自然」的新思考,匯集了丹麥及國際建築師、科學家和藝術家們的開創性項目,探索我們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而非與其對抗。
展覽的四大主題展現了對未來截然不同的視角,提出了許多難題,並指明了建築發展的新方向:我們能否建造更有利於物種多樣性的城市?例如,我們能否透過徹底反思糧食生產方式,騰出空間來保護更多荒野?我們能否利用科技來修復大自然?如果我們摒棄一些建築傳統,轉而向大自然學習,又能從中獲益多少?

Biohybrid (Ph: Anders Sune Berg)
案例中,包括有荷蘭工作室 Ossidiana 設計的漂浮島嶼,實現了人類、動物和植物的共存。在「生物建築」展覽中,CITA(資訊科技與建築中心)的研究團隊展示如何將鰻草和樹皮編織成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結構構件,打造出一種旨在腐朽而非永存的建築。
該主題還展示了 Bas Smets 在巴黎聖母院的項目模型,該項目利用自然過程在巴黎市中心營造涼爽的微氣候,展現了自然本身如何為未來的挑戰提供解決方案。另外,在與 CONCITO 合作開發的互動測試中,參觀者可以選擇丹麥三個富有遠見的土地利用規劃方案中的其中一項。
感官之旅

Lung Trees (Ph: Anders Sune Berg)
與科普類的展覽不同,「自然時代」也以沉浸式的裝置來提供一場感官之旅。譬如開場就采用了人工智慧生成的森林——這片人造自然景觀反映了我們對正在失去之物的渴望。隨後,一條時間線帶領參觀者穿越兩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地球人口從 10 億增加到 80 億,而野生動物數量減少了一半,超過 70% 的生物多樣性消失。科學家稱此為全新世滅絕(Holocene)事件。曾經,小行星撞擊和冰河時期影響著地球上的生命,而如今,人類的生活方式才是造成改變的根源。
一條霓虹燈軌道引導參觀者繼續前進。途中,參觀者會看到名為「肺樹」的裝置作品:活樹被放置在塑膠帳篷內,連接氧氣機和人工照明。這所彰顯出,是大自然只能依靠生命維持系統苟延殘喘,體現了人造系統與自然生命力之間的脆弱平衡。展覽另外還聚焦於五個透明圓柱體,內部所揭露的是城市、住宅區、田野、森林和泥炭地的土壤層,揭示了平時難以察覺的生物多樣性。

Age of Nature (Ph: Anders Sune Berg)
另外,兒童及其家人可以探索展覽中的幼兒探索區,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奧秘。在這裡,他們可以在特設的感官裝置中與樹木一同呼吸,釋放想像力,繪製野生動物並為它們建造家園。年輕的參觀者還可以從「野生動物尋找棲身之所」裝置中汲取靈感,進行自己的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