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PAIRING THE WORLD / ph: CAROLINE DETHIER
僅僅呈現四件概念性設計,爲何瓦隆-布魯塞爾建築文化學院(ICA)的第十一個「烏托邦」計畫會入駐到比利時 Grand-Hornu 創新與設計中心,供廣大市民探討?
「REPAIRING THE WORLD」(修復世界)展覽如其名,是個構思如何「修復世界」的實驗和探索的成果展:透過建築、藝術、設計、地理等學科的交叉融合,這些「概念性」設計方案或許看似天馬行空,但每一個項目的卻都因爲重新定義了用途和形式,因此有效超越歷史上對這些「現有物質」定義的框架——dallas、Camille Bleker 和 Camille Gaillard 致力於讓瀝青既珍貴又可食用(!);Cathy Crochemar 和 Tom Quin 將入侵性植物日本虎杖轉化為建築、編織和敘事的材料;Studio Mire 和 Camille Mézi-Fardin 探索超越政治邊界的地理環境,以便更好地理解生物區域及其特性;還有,TNM 和 calm_e 透過升級改造城市垃圾,建造了一個漂浮的棲息地。

Wandering utopia, © TNM & calm_e
但何謂「烏托邦」?計劃的初衷,是以「烏托邦」作爲思考生活的催化劑——「幾個世紀以來,烏托邦的理念層出不窮,塑造著各種願景,使我們能夠超越現實及其限制,並展望令人興奮的未來。作為一種充滿希望的創意工具,烏托邦以理想主義的設計體系、想像中的規劃或思辨性的敘事形式展現,以此重新思考生活方式和我們賴以生存的新空間。城市作為一個充滿相遇與差異的場所,面臨著許多挑戰,這些挑戰既可能威脅居民的福祉,也可能保障其福祉。作為一個充滿實驗的場所,城市不斷自我改造、變異與重塑,帶來了許多可能性。因此,城市是烏托邦以及創造新的政治和建築敘事的得天獨厚的領域。」
事不宜遲,來聽聽設計師們究竟怎麽想——
(1) Plumage by dallas, Camille Gaillard, Camille Bleker

REPAIRING THE WORLD / ph: CAROLINE DETHIER
如果瀝青成為一種資源,我們是否會改變建立和消費城市的方法?——「羽毛」項目所設想的,是一座走向自給自足的城市。在這裡,材料不再被開採和丟棄,而是透過循環經濟中被重新利用。其中,大量地將地面封閉起來的瀝青,就被移除,好恢復土壤的活力和滲透性。然而這種材料的命運又是什麽?基於其問題性,一系列的思辨性虛構作品便因而誕生:從公共空間的建設,到家具、甚至是可食用的肉醬!
「在這裡,瀝青離開了道路,進入了我們的居家、我們的姿態、我們的身體。這種詩意而批判性的轉變挑戰了我們與資源、與當今城市遺產以及我們成長模式的建築形式之間的關係。」設計師解釋道。多得建築師、設計師與作家和屠夫的合作,他們共同構思了一個未來,城市將成為改造、關懷甚至消費的對象。 「羽毛」以幽默和激進的視角,質疑我們的城市遺產,並邀請我們重新思考如何透過重塑資源來建立城市。
(2) The Last Plant on Earth by Cathy Crochemar & Tom Quin

REPAIRING THE WORLD / ph: CAROLINE DETHIER
如果在末日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種植物,是我們曾經試圖消滅的植物,又會怎麼樣?——《地球上最後的植物》將背景設定在 2300 年的一個虛構城市中:長期被歸類為「入侵物種」的日本虎杖,將成為重新平衡世界的核心資源。在這個虛構的維修工坊裡,人們建造建築不再是為了統治,而是為了適應、治癒並與生者共存。

REPAIRING THE WORLD / ph: CAROLINE DETHIER
一邊,以虎杖為原料的飲料揭示了它的營養價值;而另一邊,則有乾燥架、壓榨機和磚塊展示了它的建構潛力。雖然類似實驗室的空間,但卻彰顯出一個生態烏托邦,新的用途在這裡被不斷探索。設計師解釋:「城市的輪廓將重新被構想,它不再以牆體形式構建,而是以網絡形式構建。歡迎來到虛構的『多角世』(Polygonocene,有別與當下的人類世 Anthropocene)時代,在資源日益減少的當下,重新思考我們如何共同生活、生產和棲居。」
(3) Toward a European Bioregionalism by studio Mire & Camille Mézi-Fardin

REPAIRING THE WORLD / ph: CAROLINE DETHIER
如果歐洲不由歷史邊界所構成,而是由河流、氣候、土壤和生態系統所構成呢?——對於設計師而言,這個《邁向歐洲生物區域主義》是一個敏感且堅定的構想。他們認爲,在不久的將來,歐盟將透過生命流動——動物遷徙、地質和生物圈——來解讀歐洲大陸。在歐洲,自然系統重新定義了公民身分的概念。在這個虛構的核心,是基於歐洲生物圈重新繪製的歐洲地圖。每個區域都成為一個生態實體,以像徵身分認同、共享資源和全新地理敘事的徽章為代表。

Towards European bio-regionalism, Blasons © Studio Mire & Camille Mézi-Fardin
「邁向歐洲生物區域主義」介於藝術、批判地理學和思辨建築之間,描繪了一個可能始於當下的未來。它引領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歸屬感、我們的治理形式,並構思具體的地域共存形式。該裝置充滿檔案、製圖、紡織品和思辨性敘事手法,將「烏托邦」呈現於眼前。
(4) Wandering Utopias by TNM & calm_e

REPAIRING THE WORLD / ph: CAROLINE DETHIER
如果未來的房屋是漂浮的、自主的,並且由我們的垃圾建造的,會不會讓人卻步?——「漫遊的烏托邦」所提議漂浮住宅,采用的是低技術性、遊牧式的建築形式。該項目按原始住宅的尺寸建造,但卻在材料上探索了生物基和回收工業(包括一次性塑膠啤酒桶),目的就是爲了適應不斷上升的海平面,並被設想為社會實驗室。最終,這將是一個模組化、可拆卸的微型建築,可作為研究、居住、學習和休閒的平台,歡迎藝術家、科學家、居民和集體。

REPAIRING THE WORLD / ph: CAROLINE DETHIER
設計師表示,受「漂浮大學」等實驗平台的啟發,這種新型的漫遊棲息地為一個關鍵問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答案:我們如何利用社會廢棄物來設計永續的住房?在這裡,建築成為一種變革的工具,融合了研究、生態和集體創造。它不只是一個原型,更是一個活生生的假設,值得被檢驗、分享、被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