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歡迎回到伍德的十分鐘個體經濟學。本週我國民生的熱門話題,莫過於延宕多時的普發現金措施終於開始實行,讓大部分的國民都能領到新台幣一萬元。從個體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這代表消費者的所得突然增加。今天我們就承繼先前的討論,聊聊在所得變動之際,消費者會如何改變選擇。
所得變動
在第四章開頭,我們提到消費者面對的問題是在給定所得限制下,極大化自己的效用:
Maximize U(x1,x2) subject to x1P1+x2P2≦I從圖來看,最佳的選擇下,所得限制線恰好和無異曲線相切,代表邊際替代率和價格筆直相等,或是一塊錢花在x1和x2下所得的效用相等。

那麼今天如果消費者的所得I突然提升,而價格不變,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首先無異曲線U(x1,x2)並不會發生改變,數學上它沒有被所得I影響,直覺上無異曲線反映的是消費者的主觀偏好,這和客觀的所得沒有關係*1。而所得限制式會往外擴,代表消費者可以負擔更多的商品;不過由於斜率是價格的比值,這部分沒有變動,所以所得限制式會被平行往外推。

舉例來說,在上圖中,我們假設所得從20上升到30。所得限制式會從紅色的線外擴到藍色的線,和他們相切的無異曲線也不同。從A到B點代表消費者的效用上升了。所得上升時,消費者可以負擔原先的最佳選擇A,但是還有更多的錢可以使用,所以效用一定會上升。
像這樣固定大部分數值,只變動一項參數(例如所得),然後比較前後結果的不同,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比較靜態」(Comparative Statics)分析。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挑選某樣商品,追蹤其消費量和所得的關係。回到上面的所得變動圖,我們可以標出不同所得下,x1的消費量。

接著我們將I放在Y軸,標出不同I下,x1的消費量。這樣的曲線被稱為「恩格爾曲線」(Engel Curve)*2。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在建構時都假設價格和偏好等其他參數不變。如果價格發生變動,恩格爾曲線會平移。

練習:同樣使用上圖,畫出對x2的恩格爾曲線。
正常財(Normal Goods)與劣等財(Inferior Goods)
從直覺上來說,所得增加後,對商品的購買量應該會上升,但實際上有些例外。我們看看下面的圖:

當所得上升時,這個消費者的選擇從A點變成B點。x1的消費量繼續上升,但是x2的消費量卻下降了。換句話說,變得更有錢後,消費者反而不想買x2了。如果我們追蹤x2的恩格爾曲線,它的斜率會是負的。
聽起來有點反直覺,但現實上這樣的商品其實不少。例如貧窮時可能會吃泡麵,但當有錢時就寧願出去吃更精緻的餐點(或至少買更豪華、像是有加肉的泡麵);另一方面,二手商品也是類似的道理,有錢的話就乾脆買新的。像這樣在所得增加後,反而減少消費的商品,我們稱為「劣等財」(Inferior Goods)。與之相對,所得增加後,也同樣增加消費的則稱為「正常財」(Normal Goods)。
一個市場中,可能所有商品都是正常財,但不可能所有商品都是劣等財。如果所有商品都是劣等財,那麼消費者的所得增加後,根本沒有地方能花錢(因為劣等財的假設是所得增加後必須減少消費),所以是矛盾的。另一方面,劣等財和個別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有關,因此一個商品對A是劣等財,也可能對B是正常財。
另一點值得澄清的,是「劣等財」還是個「好」商品,消費者不討厭。擁有越多,效用還是會比較高。只是當消費者更富有時,會傾向買其他商品。
所得彈性(Income Elasticity)
上面我們在討論,都只提到上升、下降,但有時我們也希望把數值的變化給精確算出來。我們可能會想問這個問題:
當所得上升一塊錢,商品x1的消費量變動多少單位。
從數學來說,這就是x1消費量x1*所得量的微分:dx1*/dI。但仔細想想,這個問題有點問題:
- 所謂的增加一單位,會隨基準而有不同意義。假設所得只有1塊錢,那麼上升1塊錢幫助很大。但是所得如果是上千萬,那麼上升1塊錢好像沒什麼特別的意義。同理,如果每天消費2000毫升的水,多增加1毫升好像也沒什麼意義。**
- 增加一單位,顧名思義結果會和單位有關。例如x1是水,以毫升、或是以瓶數(1瓶600毫升)來衡量,增加一毫升和一瓶差非常多。
因此經濟學上,更常衡量的是「相對變動量」:
當所得上升1%,商品x1的消費量變動多少比例。
考慮比例,這個數值就和單位無關。從數學來說,這個數值可以寫成:(dx1*/x1*)/(dI/I)。一般可以把dI看成所得I的微小變動。分子的dx1*也是一樣的道理。這個數值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所得彈性」(Income Elasticity)。經過一些數學整理,也可以被寫成:dln(x1*)/dln(I),其中ln(.)表示自然對數。
對先前提過的劣等財,在所得上升後消費量會下降;它的所得彈性就會是負的。另一方面,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正常財的所得彈性是否超過1。
所得彈性小於1,表示所得上升1%,消費量也沒什麼變動。最極端的情形下,甚至是沒有變動(所得彈性為0)。舉例來說,每天通勤都要坐一趟公車,加薪了(所得上升)也同樣是坐一趟。這樣的商品我們稱為沒有彈性。一般是必需品,不管所得多少,就是會消費一定數量的商品。
另一方面,所得彈性如果大於1,表示所得上升1%,消費量會急遽變化。我們稱這樣的商品消費有彈性。通常會是娛樂性產品,或甚至是名牌等炫耀性商品。有錢了之後,才有餘裕去買,這樣的商品通常所得彈性會比較大。
接下來呢
今天我們討論當所得變動,消費者的選擇如何變動,也示範可以用恩格爾曲線紀錄和追蹤變化。在所得上升時會增加大部分商品的購買量,但也有少部分例外,我們稱為劣等財。而為了更精確刻劃數值變動,我們引進彈性的概念。其中我們可以透過估計所得彈性,來分類商品對消費者來說更傾向必需品還是娛樂炫耀性消費。
下一次專欄中,我們改變動商品價格,看看這會對所得限制式、乃至消費者的選擇產生什麼影響。而追蹤商品價格和消費量的關係,我們就能建立從第一章就心心念念提到的「需求曲線」(Demand Curve)。另一方面,彈性的概念也能推廣到價格變動上,而有所謂的需求彈性(Elasticity of Demand)。我們下次再好好聊。
我是伍德,我們下一期十分鐘個體經濟學專欄見!
*1. 這背後是經濟學「人是理性的(Rational)」的假設。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就是嘗試用實驗來檢驗這些假設是否合理的經濟學分支。而事實上,人類的選擇、偏好和消費行為確實可能受所得多寡影響。所得越高的人由於財務上的安全感,會傾向更多的消費,而不是儲蓄(Wealth Effect)。
*2. 一個在經濟學常聽的名詞是「恩格爾係數」,這代表一個家庭消費在食物上的比例。一般認為,貧窮的社會裡,家庭會花大部分的所得買食物等必需品,直到經濟發展,才開始有娛樂等其他消費。也因此,恩格爾係數可以做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