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歡迎回到伍德的十分鐘個體經濟學。前幾章我們分別談了消費者在面對市場眾多商品時,有主觀想買、商品帶給他的效用(Utility),以及客觀上是否能買,所得造成的預算限制(Budget Constraint)。消費者需要在符合預算限制下,盡可能讓效用極大化,而這就代表消費者面臨的是這個問題:
Maximize U(x1,x2) subject to x1P1+x2P2≦I
我們今天就從這裡談起,聊聊對這位消費者最好的商品組合應該有什麼性質。消費者的選擇
我們能把所有的(x1,x2)組合標示在座標平面上。首先我們標上預算限制式(圖上紅色的斜線)。如同第三章討論的,在預算限制式以內的三角形區域(如A和B點)都是能負擔的商品組合。預算限制式上面的點會剛好把所得花完,也是能選擇的點。而在區域外的(如D點),是消費者所得無法負擔的組合。

每個選擇都有對應的效用和無異曲線。下一步我們把每個選擇對應的無異曲線標上去。

如第二章所提及,每條無異曲線對應同一水準的效用,也就是說其上的每個點帶來的滿足程度相同。而在x1及x2都是好商品(Goods)的假設下,越往右上方、效用水準越高。從圖上來說,B的效用水準就比A好。也就是說,消費者會偏好B組合勝過A。與此同時,儘管D的效用水準最高,但消費者買不起,沒辦法選。
不過消費者能不能做得更好呢?B點的右上角、預算限制的左下方還有點空間,選那邊的點應該更好。我們可以重複這樣的想法,一直將效用曲線往外推,推到效用曲線剛剛好和預算限制式交會在一點。那時的選擇應該是最好的。

這就是圖上的C點,其對應的無異曲線比通過A和B點的還要外擴,表示消費者更滿意。與此同時,C點也在預算限制式上,表示消費者可以買得起(將所有所得花完)。若再將無異曲線稍微往外推,消費者就無法負擔了。這代表C這點是消費者最好的選擇。
在這點上,預算限制式的斜率剛好等於無異曲線的斜率,所以預算限制式才會成為無異曲線的切線。在第二章我們提到無異曲線的斜率是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的比值,MU1/MU2,或稱邊際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而第三章我們提到預算限制式的斜率是價格的比值:P1/P2。換句話說,最好的消費組合(x1*,x2*),應該要滿足:
MU1/MU2=P1/P2
這就是消費者的決策方式。
數學推導
前面的決策方式可以透過直接解消費者的問題:
Maximize U(x1,x2) subject to x1P1+x2P2≦I
來推導出來。如同在微積分課堂解類似問題的手段,我們使用Lagrange(拉格朗日)乘數法,再取一階微分。過程如下:

接著將對x1和x2的兩個條件相除就能得到前面提及的決策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對拉格朗日乘數微分的式子就是預算限制式,代表在最佳的商品組合下,消費者應該把所得花完(或至少"購買"儲蓄)。
另一種解釋
前面我們提到MU1/MU2=P1/P2這個條件。現在我們將它移項:
MU1/P1=MU2/P2
MU1代表多持有一個x1可以增加多少效用,而P1代表多持有一個x1要花多少錢。那麼比值MU1/P1就代表多花一塊錢在x1上,可以得到多少效用。同理,MU2/P2代表多花一塊錢在x2上得到的效用。在選擇最好的商品組合時,兩者應該要相等。
如果選擇MU1/P1>MU2/P2的組合,此時花一塊錢在x1上的效用比花在x2上還要多。消費者不如就少花一塊錢在x2上,再把省下來的那塊錢花在x1上。同理MU1/P1<MU2/P2的時候,消費者應該少花錢在x1上,而是花在x2上。在還能調動購買組合時,兩者都不可能是最好的選擇,這也是導出的條件中是等號的理由。
角解 (Corner Solution)
有時根據無異曲線的形狀,最好的選擇不見得是MU1/MU2=P1/P2。例如下圖。

這組無異曲線非常陡峭,表示消費者極度偏好x1(在放棄一個x1後,要讓消費者效用維持不變,必須補償相當多的x2)。在x1和x2數量不為負的前提下,沒辦法讓預算限制式變成無異曲線的切線。而持續讓無異曲線外擴,最後的最佳選擇是預算限制式在x1軸上的點,代表把所有所得都花在x1上。從經濟直覺來看,因為消費者實在太偏愛x1,最後為其傾注所有所得也是合理的。
這樣的解無法透過先前提過的微積分和Lagrange乘數法找出,是因為我們沒有納入x1和x2不為負的前提。在面對一些無異曲線(偏好)時,可能會找出像這樣位在角落的解,我們稱之為「角解」(Corner Solution)。
接下來呢?
在了解給定無異曲線(偏好)和預算限制下,消費者怎麼做選擇後,我們可以用這套邏輯分析很多消費者的問題。
(1) 第二章裡,我們提過幾個常見的效用函數:線性效用、列昂季耶夫效用,以及柯布-道格拉斯效用。我們會分析在這三種情形下,消費者的選擇與代表意義。
(2) 所得變化:當消費者的所得變化後,他的最佳消費組合會發生變化。一般來說,當所得增加,消費者會傾向買更多商品;我們用「恩格爾曲線」(Engle Curve)來追蹤其中的關聯性。某些物品反而會在所得上升後不受青睞,我們也會用圖解討論到底發生什麼事。
(3) 價格變化:對許多消費者來說,最心心念念的莫過於今天菜價及肉價如何。我們用「需求曲線」(Demand Curve)紀錄商品的需求量如何隨價格而變。我們也會分析消費者如何被價格變動衝擊。
另一方面,一般來說,當商品價格越高,我們會減少需求量。然而歷史上卻也曾發生過當商品漲價了,消費者反而增加需求量的例子。我們也會探討這是怎麼回事。
(4) 彈性:不只經濟學家,商家也很在意若漲價了,消費者會如何反應。不過討論漲一塊錢是否有意義呢?一根冰淇淋漲一塊錢,跟精華地段豪宅漲一塊錢的衝擊想必天差地遠。也因此,一般經濟學家討論的是當商品漲價1%,市場的需求量又會被沖擊多少比例。這個概念稱為「彈性」(Elasticity)。我們也會討論它的定義,以及它在消費者分析中的角色。
那麼今天就先聊到這裡。我們下次就從常見的效用函數及其下消費者的最佳選擇開始聊起。
我是伍德,我們下一期十分鐘個體經濟學專欄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