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歡迎回到伍德的十分鐘個體經濟學專欄。在第二章中,我們討論了消費者面對市場上的商品時,我們用效用(Utility)來衡量他們得到商品時會有多開心、常見的幾種效用函數,以及效用函數暗示的商品關係。效用衡量的是消費者想不想要商品,和商品的價格、以及消費者究竟有沒有錢無關。今天我們來看消費者問題的另一面:消費者到底買不買得起商品,而這關係到消費者的所得限制(Budget Constraint)。
所得限制(Budget Constraint)
如同以往分析,我們假設市場上只有兩種商品,X1和X2(例如蘋果和香蕉)。他們的價格分別為P1和P2。如果消費者買了x1個X1和x2個X2,那麼他總共會花x1P1+x2P2元。如果我們假設消費者的所得是I(Income),那麼消費者所能購買的商品組合(x1,x2)應該要滿足:
x1P1+x2P2≦I舉例來說,如果P1=5、P2=10,而I=50,那麼消費者的所得限制式就是5x+10y≦50。畫成圖如下:

預算限制式
其中X軸上的A點代表將所得全部花在X1上,共可以買下I/P1個X1(而沒有X2)。用上面的數字做例子,會有50/5=10個X1。同理Y軸上的B點則是將所得全部花在X2上,共可以買下I/P2個X2。C點位於線的內部,例如(x1,x2)=(2,2)。這種情形下消費者買得起C,而會有剩餘的所得。D點恰好位於線上,例如(x1,x2)=(4,3)。消費者會剛好花完所得。最後E點位於線的外部,例如(x1,x2)=(6,3),消費者無法負擔這組商品。
從經濟學的眼光,在假設市場上存在好商品(Goods)的情形下,有所得剩餘是不好的。也就是說,C點絕對不是個最好的選擇。當然,很多人可能有疑問:留著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不好嗎?個體經濟學是把儲蓄也看作一種商品,把錢存起來,就相當於「買了儲蓄」,所以儲蓄同樣是被允許的。錢沒花就要存起來(或投資),留著沒花用會沒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
所得限制式的斜率絕對值是P1/P2,和討論效用時一樣,代表放棄一個X1後,能換到多少X2。只是效用那時考慮的是主觀上放棄一個X1後減少的效用,在所得限制式時,我們考慮的是客觀上放棄一個X1後能多出多少錢去買X2。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市場上有超過兩樣商品,例如也有X3(例如橘子),價格是P3。消費者的所得限制當然能寫成:
x1P1+x2P2+x3P3≦I
但是就沒辦法在(二次元的)圖上表現了。而當商品種類更多,分析也會更麻煩。我們在第二章(2-2)稍微提過,個體經濟學有個方便的「複合商品定理」(Composite Commodity Theorem)。這是指我們能把除了想主要分析的X1以外所有商品,集合成一個新商品M(貨幣:Monetary),價格為1。這種情況下的價格限制式會變成:
x1P1+M≦I
我們能把M想成一籃子商品,或著更純粹,買完X1後剩下的錢。舉例來說,I=50、P1=5。消費者可能買(x1,M)=(4,30),也就是買了4個X1後還剩下30元,可以買其他物品。
價格變動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市場上價格變動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假設消費者的預算限制式為x1P1+M≦I。當消費者把所得全花在X1時,可以買到I/P1個X1。而要是一個X1都不買,手頭上還有M=I元。如果I=50、P1=5,消費者最多可以買到10個X1。
假設今天X1漲價了,變成了P1'=10。原先要是把所得通通花在X1上時,可以買到10個X1,現在因為價格上漲了只能買到5個。相對地,要是原先就沒錢在X1上,這個漲價對消費者一點影響都沒有。消費者的所得限制式會產生圖上的變動:

X1的價格上升,所得限制往內旋轉。
換句話說,價格上漲會讓所得限制式往內旋轉(Pivot)。原先能負擔的商品組合A變得無法負擔了。
值得再提醒一次,價格上升並不會對消費者的效用U(x1,x2)產生影響,因為效用考慮的是消費者得到商品後有多開心,和能不能負擔無關。從數學上來說,效用函數裡也沒有價格,所以價格變動對效用不會有影響。與之相對,所得限制會受到影響,因為價格變動會影響消費者買不買得起商品。
不規則的預算限制
前面的討論都假設每單位的商品價格相同,甚至可以購買任意小單位(例如0.001份)的商品,主要是為了數學上分析方便。但現實中商品的價格不見得會固定。例如「第二件五折」、「買一送一」。這時候的預算限制會發生什麼呢?我們來看個例子。
假設I=50、P1=10,但是多了「買二送一」這個條件。那麼當買了一個X1,消費者還有40元。同理如果買了兩個,消費者還有30元。然而若是買了三個,消費者不需要付30元,同樣還有30元──因為第三個是送的。同樣的道理,買四個時,其實只要付三個的錢,(X1,M)=(4,20)。陸續將這些點連接起來可以得到下列的圖形:

買二送一的預算限制式
會得到一個階梯形的預算限制式。其中平坦的部分反映了價格的變動,那一單位的商品是用送的,價格為0。誠如我們前面提的,預算限制式的斜率反映了商品的相對價格。
同樣的道理,讀者能不能猜猜以下的預算限制式中發生了什麼樣的促銷活動呢*1?

大家試著想想看
誠如之前說的,這樣的預算限制在數學上比較不好分析。也因此在之後如果沒有特別提,我們還是假設每單位的商品價格不變動(沒有各種促銷)。
消費者的問題
從第二章到第三章,我們討論了消費者的效用和預算限制。其中預算限制x1P1+x2P2≦I是客觀的限制條件,消費者非得遵守不可。而滿足這個條件的商品組合(x1,x2)何其多,消費者如果想要使自己最開心,就應該要讓效用U(x1,x2)極大化。換言之,綜合我們這兩章所談的,消費者走到市場裡,解的是以下的問題:
Maximize U(x1,x2) subject to x1P1+x2P2≦I
用白話來說,也就是在所得限制下,買讓自己最開心的商品組合。
第四章開始,我們會好好分析以上的問題,了解消費者的選擇如何被價格及所得影響。通常我們認為價格越低,消費者買得越多,但歷史上也有例外──價格上漲後,消費者還是增加了消費,究竟怎麼回事?另外,當所得上升時,消費者通常會增加購買,但某些物品的消費量會減少(像是泡麵),這些物品有什麼特殊之處?而有的物品需求對價格很敏感,一上漲就哀嚎遍野,有的稍微漲一些,需求似乎也不會變動太多。這些都從以上的消費者問題中看出。
那麼我們今天就聊到這裡,下次就從第四章的消費者問題開始聊起,並看看消費者的最佳組合應該具有什麼性質。
我是伍德,我們下一次十分鐘個體經濟學專欄見!
*1. 數量為3以後變得平坦,代表那之後的價格下降了。換句話說,只要買超過3個X1,就能用優惠價繼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