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明我只是一個念過大學研究所的普通文組生,想設計預測模型純粹出於好奇。當時看到《徵人啟弒》在威尼斯影展口碑大獲全勝,又是我很喜歡的朴贊郁導演作品,一開始我覺得這在韓國上映時不用說票房一定是500萬(人次)以上,甚至可以挑戰千萬吧?連演員們都早早祭出千萬公約了。
但在一上映我就打算用過去其他作品的歷史資料想要來看看,到底這種「粉絲濾鏡」準確度多少,事實證明...雖然我的模型(們)跟最終票房有一點差距,但確實至少有算出最終竟然不超過300萬人次。
模型一:每日票房變化量
我一開始是用其他作品(主要採用Naver評分相近的、同樣是周三上映)的「每日票房變化量」的平均來套用在《徵人啟弒》上。大概到上映第五天我就後悔了吧...前幾天還蠻準的,但因為是變化量,後來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V欄是我計算出來的預測每日變化量,使用上映日第二天的實際資料去計算,T欄從第三個資料量(藍底)開始都是用資料套用的,W欄則是後來對照用的實際票房。
總之一開始是算出票房是230萬左右,而截至2025/11/8,實際票房為2,930,065,每日觀看數已不到2,000,除非有什麼特別活動,不然300萬已確定無望。
雖然差有一點多,但至少沒有算出什麼500萬800萬的數字......

模型二:上映前5日票房佔總票房比
我在大概上映第五天時,就知道第一個模型表現大概只會愈來越慘,就開始想另一個方式。大家都知道,不管哪個國家都一樣,電影上映第一個周末的票房是最重要的,是影城決定下周要給你這個作品多少影廳的最重要關鍵,因此「上映前5日票房」(因為韓影大多為周三上映,5日就是上映日~第一個周日)就是最關鍵的數字,我用這個想法,去算了過去四年中秋檔期的作品中,上映前5日票房佔總票房比率。
可以看出這個比率大約在37%~60%之間,平均為50%。也就是上映日到第一個周末為止的累積票房,平均佔總票房的一半,蠻令人驚訝的吧。
這個數字越小,代表票房續航力越高,數字越大,代表大家第一周帶著嘗鮮的心情看完後,不論是作品不有趣也好、行銷不夠力也罷,並沒有後續動能說服更多人進電影院。

我拿那時上映前5日實際數字來算三種情形:高、平均、低;分別是178萬、215萬跟288萬。
當初發文時是寫說,如果想要讓這個數字降低,提高票房續航力,那第2周的行銷勢必要加大力度,並且參考這些數字低的過去作品第2周都做了什麼樣的行銷。確實我們也看到徵人啟弒第2周開始大量加碼應募制的舞台問候跟GV,甚至來場禮有送特製馬克杯耶!確實是以前沒看過的高價贈品。
總之,最後《徵人啟弒》無懸念的是走上了高標的情境,預測的288萬跟最後的290萬只相差1.6%,我覺得還算可以吧,但要等到上映第5天才能算出這個範圍我覺得還是太慢了,畢竟以結果論,第5天的累積平均就是已經總票房的一半了嘛。我可能再想想看第一種方法還有什麼數據是能使用的,不會再用每日變化量了.....。
本篇用到的票房歷史/即時資料皆出於KOBIS 。韓國能這樣每日一過午夜12點就能看到前一日的即時票房真的分常厲害且令人羨慕,台灣的全國統計票房資訊只能上映7日後才有資料,並以周為單位。不過久久沒上台灣全國統計票房資訊網站,發現他使用介面優化許多,還是值得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