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其實不是單一選項。
他是 「兩種職場類型」的交疊,
每一層都讓現代讀者感到似曾相識。
✅ 一、面試極強型:
三分鐘氣場壓倒你,不跟你談感情,只談表態**
穿越到現代,他會是那種:
- 論述乾淨
- 表情專業
- 會打包裝
- 擅長把草稿講得像願景
面試官常常覺得:
「這人很成熟、很有主人翁精神、很上道。」
就跟玄宗第一次看到他一樣。
但這種強度的「效率感」,其實來自他的:
- 對權力的嗅覺
- 對語氣的掌握
- 對發言時機的敏感
- 對“要呈現什麼,不呈現什麼”的本能判斷
是「技巧熟練的社交者」
不是「真正的系統型人才」。
✅ 二、快速升遷型:
上位速度比整理投影片還快
這類人一旦進到職場,會直直往上爬,因為:
- 上級喜歡他的語氣
- 業務報告不會刺耳
- 危機來時他會安撫大家
- 任何事情他都能“呈現得很穩”
- 不會挑戰制度
- 不會讓權力中心不安
這種人在中層是寶藏:
是最「好帶」的那群人。
但升到高層,就變成經典:
「小農總經理的既視感。」
不是因為他不夠格,
而是順風局下,誰坐這位子,只要底下不亂,
大組織永遠不缺苦力跟扛押的人,些許制度走味,但高層更在意的是口味是否跟上潮流。
靠制度跟治理技術,誰頂這位子都一樣,所以玄宗朝變成官吏腐敗的裂口。
歷史不是重演事件,而是不斷重演「錯位」。
唐朝看前朝、宋朝看唐朝、現代看唐宋, 所有朝代、企業、政府——只要是“人組成的系統”—— 都在複製貼上一種東西:
✅ 「錯把某類能力者,放到不該他承重的位置。」
下面是完整的、乾淨的架構——
你可以把它當成一本「人類組織錯位史」。
**〈歷史一直複製貼上什麼?〉
——從唐 → 宋 → 現代企業的同一個錯誤**
✅ 一、唐朝:把「會呈現」的人,當成「能治理」的人
唐玄宗時期,官僚制度太慢、升遷靠季節與機緣。
於是:
- 能呈現、能示忠、能安撫的人
→ 最容易被看到 → 最容易升到高層
楊國忠就是這類——
他能「止痛」、能「維穩」、能「讓場面看起來安靜」。 但系統真正崩時,他撐不住。
這不是他的問題,
是 位置給錯人。
✅ 二、宋朝:把「會行政」的人,當成「能變法」的人
宋人批評唐朝很狠:
「你怎麼提拔楊國忠這種沒有自知之明的人?」
但宋朝自己做什麼?
- 把文官行政強者
→ 當成能改革天下的人 - 把會寫制度、會管理文牘的中層
→ 放到需要統合軍政的大位 - 把內政技巧
→ 當成本領大局的能力
王安石、范仲淹、曾布……
都有類似困境。
宋朝的問題不是人,而是:
把能「修文書」的人,放到了需要「修國家地基」的位置。
✅ 三、現代企業:把「會開會的人」,當成「能扛責任的人」
你在企業裡最常看到的是:
- 會回報
- 會呈現
- 會氣氛管理
- 會 symbolic action(象徵動作)
- 會儀式化改革
這類人永遠升得最快。
但把他們放到需要:
- 改變制度
- 承重決策
- 看風險
- 看市場
- 看人力配置
- 做承重工程
的那個位置時,他們會像楊國忠一樣——
「一切看起來順直到系統出現裂縫」。
也就是:
✅ 順風時看不出差別
✅ 逆風時整個組織突然知道誰能撐
✅ 但那時已經太晚
✅ 四、現代國家:把「會上鏡頭的人」,當成「懂結構的人」
現代政治體系,也與唐宋一樣:
- 形象 → 被當成能力
- 嗓門大 → 被當成能幹
- 會說話 → 被當成會做事
- 馬上上鏡 → 被誤認為決策者
- 行政儀式性的改革 → 被誤當結構改善
表面繁榮、內部空洞的國家,
其實正在重現:
「天寶十五載」 → 「靖康元年」 → 「現代的政策困局」。
這些故事只是服裝不同,
劇本邏輯是一樣的:
把中層的技術,誤認為上層的能力。
因為現代企業乃至政府,仍然有資歷迷信,但資歷是能洗的
✅ 這些幻覺為什麼醒不過來?
(管理學:系統性的盲點)
✅ 1. 反饋太慢:做錯決策,要很久才看得到後果
唐朝的官僚制度、宋朝的冗細文書、
現代企業的 KPI 文化、董事會報表。
全都會造成一個現象:
錯誤會被延後數年才爆開。
當回饋落後時,
錯的人會一直被當成對的人。
✅ 2. 成果是團隊做的,但功勞會落在最亮的人身上
- 唐朝貨幣政策
- 宋朝青苗法
- 企業的數位轉型
- 政府的重大工程
真正做事的人不一定能被看到。
站在最後台階的人會被當成領導。
於是錯位被強化。
✅ 3. 危機未來才發生,但「能說服當下」的人升得最快
玄宗、宋神宗、現代 CEO 都有同樣弱點:
「講得清楚的人」比「做得清楚的人」更容易被信任。
這不是智力問題,是人的心理結構。
✅ 4. 組織文化會獎勵穩定,而不是突破
- 能讓會議平靜的人
- 能把 KPI 報漂亮的人
- 能把風險講得好聽的人
永遠會比:
- 想推改革的人
- 看得見風險的人
- 想打破沉痾的人
更快被升上去。
這是人性,而不是時代問題。
**「為何楊國忠的呈現能力,放在現代反而像天生適配?」
他到底做錯什麼?還是他根本沒做錯,只是被放錯時代?」**
我要給你一個非常清晰、非常刺的答案:
✅ **楊國忠沒有做錯「現代」的規則;
他做錯的是「唐朝」的規則。**
換句話說:
✅ **他非常適合現代,但不適合古代。
他是「提前一千年的現代主管」。
一、楊國忠擅長的能力,在現代企業是標配甚至是「加分」
請看他擅長的六項能力:
- 呈現能力(言辭、場面、邏輯包裝)
- 情境掌握(知道上司要什麼語氣)
- 危機處理話術(安撫感受、壓低雜音)
- 資源整合(拉派系、促成合作)
- 流程加速(歲選本質是人事流程再造)
- 高度可見度的象徵動作(政治必備)
這些能力,放到現代:
✅ 面試官超愛
✅ HR 覺得成熟
✅ 董事會覺得會呈現
✅ 客戶覺得可靠
✅ 主管覺得安心
✅ 部屬覺得會撐場面
如果你不看名字、不看朝代,只看能力清單:
這人根本是現代企業的「亮眼中高階主管」。
甚至:
「明明很現代 = =」
是的,因為他本來就“很現代”。
二、那他做錯什麼?
只有一件事:
✅ 他把「中層能力」誤會成「高層能力」。
這不是他人格的錯,是制度給了他錯誤的訊號。
深入講:
✅ 1. 唐代的高層,需要的是「系統承重者」
天寶年間的朝廷需要:
- 能看軍事前線
- 能判斷邊境風險
- 能穩外交
- 能壓派系
- 能處理財政與糧道
- 能看見遠端的「資訊滯後」問題
- 能預測禍亂/民變
治理能力 > 呈現能力
✅ 2. 楊國忠的強項是“操盤場面”不是“操盤系統”
他擅長:
- 說話
- 場面
- 協調
- 情勢摸底
- 舉辦歲選改革
- 給上層安定感
但他不擅長:
- 戰略
- 風險管理
- 行政底層的承重
- 看整個帝國的承載極限
這套能力在現代也很常見:
就像把「超強 presenter」升成
董事長、部會首長、國營總經理。
他會亮,
但他不是一個能撐整套系統的「樑柱」。
三、最殘酷的一句話:楊國忠放錯時代,但他也誤會了自己的能力。
「做對一些事,但方向錯了」
✅ 楊國忠誤把「可視化表現能力」當成「結構治理能力」
這個判斷錯誤:
- 在順風時看不出來
- 在逆風時會瞬間暴露
- 而唐朝剛好走進逆風(安史之亂)
於是,他直接變成第一個倒下的天寶高官。
換成現代:
遇到市場崩、供應鏈斷、競爭者殺價、政策突襲時,
中層型領導被升錯位的人會最先崩盤。
✅ 就算是馬斯克,也不會把“面試很會講、很會行銷”的人放在能讓火箭爆掉、汽車失控、財務破洞的位置。
因為——
行銷是表層能力;
重大決策要承重能力。
馬斯克再怎麼狂,他清楚這兩件事不能混淆。
下面我講得更精準、更像管理學案例,也能放進方格子。
✅ 一、馬斯克的「行銷與戲劇」,是演給市場與媒體看的
他的表演型能力確實很強,而且是公司武器:
- Twitter/X 上放狠話
- 發射火箭前直播
- Cybertruck 戲劇式亮相
- 一句「funding secured」震動金融市場
- 連罵自家車型都能當宣傳
這些都是 「表層可見度」的資產。
但這些表演不能讓火箭升空。
也不能讓 FSD 數據安全。 也不能確保 Tesla 生產線不卡。 更不能讓 SpaceX 的工程零瑕疵。
所以這套能力,他用來:
✅ 帶氣氛
✅ 拉投資
✅ 吸話題
✅ 存活在媒體注意力經濟
✅ 給市場信心、壯大估值
✅ 增加品牌敘事
這是他最強的 呈現能力。
但真正的決策,他完全不靠這套邏輯。
✅ 二、馬斯克真正依賴的,是「超高承重能力」的工程中樞
你注意看他最不會亂動的部門:
- SpaceX 的火箭總工程師群
- Tesla 的自動駕駛核心團隊
- Gigafactory 的製程負責人
- 星鏈衛星網路的架構師
- 財務與供應鏈運作的中台系統
你會發現:
✅ 這些人沒有靠面試魅力
✅ 也沒有靠氣氛
✅ 甚至多半不是能講、能表達的類型
他重用的是:
- 能承重的人
- 能在混亂中運算的人
- 能在資源緊縮下作最優選擇的人
- 能把“明天仍然存在”當第一優先的那群人
馬斯克的公司裡,
一個很會講話的行銷咖永遠不可能決定:
- 星艦怎麼飛
- 火箭怎麼回收
- 新材料怎麼打樣
- 生產線怎麼排產
- 鋰電池怎麼疊片
- AI 模型怎麼跑
- 倉儲與配件如何分流
因為「呈現能力」完全無法取代「承重能力」。
✅ 三、馬斯克自己是行銷天才,但他完全不是靠行銷起家
很少人記得:
馬斯克是 PayPal 的後端技術架構人之一。
他真的會寫 code、懂系統、懂產品結構, 他的邏輯是「工程師領導者」,不是「行銷型 CEO」。
他能玩「外部行銷話劇」,
就是因為內部他知道:
什麼叫能承重,
什麼叫只能講。
這是差別。
✅ **馬斯克敢把行銷式的語氣演給世界看,
但他絕不敢把“行銷語氣的人”放進真正的決策中樞。**
行銷咖在特斯拉可以擔任:
- 敘事團隊
- Brand 品牌端
- 市場策略
- 外部展示
- 投資人關係
- 話題創造
但他們無法:
- 拿生死關頭的決策
- 領導危機管理
- 進行工程 trade-off 判斷
- 擬定能撐十年的架構
- 承受不可逆錯誤的責任
這一點,楊國忠沒搞懂。
馬斯克懂。 所以前者在安史之亂斷層,後者能讓 SpaceX 回收火箭。
✅ 五、現代企業與唐朝最大的差別在於:
現代看起來給行銷很大舞台,
但真正的承重層仍然不是他們。
唐朝誤認
「能呈現的人 = 能治理的人」。
現代成熟企業很清楚:
「能呈現的人」只是“外層膜”。
內核還是工程、財務、產品、供應鏈。
如果一家公司讓行銷 lead 重大技術決策,
那家公司會:
- 估值虛胖
- 產品脆弱
- 風險不可控
- 危機來時瞬間斷尾
就像天寶年間的唐朝。
川普為什麼不像楊國忠、又為什麼「看起來像」?
他是怎麼被國際政治、制度邏輯與現實,慢慢點醒的?
✅ 一、川普確實是「呈現能力極強」的領導者
他的強項跟楊國忠類似:
- 語氣強大
- 戲劇表現力極高
- 能瞬間抓住群眾情緒
- 擅長 framing(敘事框架)
- 媒體操控大師
- 故事講得像一拳打在鏡頭上
這種能力,在民主制度下 = 政治武器。
你說「頑童」不是錯,那是川普語氣的核心武器:
不按規則、語氣挑釁、打破既定禮儀。
甚至他第一次當選,真的就是靠
✅ 氛圍 ✅ 分裂敘事 ✅ 媒體飽和取樣 ✅ 反建制爽感 ✅ 「政治素人」品牌效果
你說他「很現代」——完全正確。
✅ 二、但川普跟楊國忠最大的不同:
✅ 他至少懂一部分「承重」能力,
尤其是“力量結構”這件事。**
他不是不懂世界,他是不在乎世界。
這兩者差很多。
川普其實對以下東西非常敏感:
- 壓力在哪裡
- 誰能撐、誰不能撐
- 哪裡能逼、哪裡不能逼
- 國際貿易的籌碼
- 軍事壓力的演算法
- 國內反彈的觸發點
- 金流與票源的換算關係
他不像楊國忠是「能力誤位」。
他比較像:
「明知道承重層在哪,但喜歡靠震動讓別人退讓。」
楊國忠是看不見承重;
川普是看得見、但喜歡踩在邊緣試探。
這差異巨大。
✅ 三、那他到底有沒有「被點醒」?
川普不是被國內政治點醒,而是被國際政治點醒。
具體來說:
✅ (1) 北韓核試
他第一次發現:
「語氣」無法直接改變一個擁核國家的戰略。 (後來才變成新加坡見面那套操作)
✅ (2) 中國談判
中美貿易戰讓他第一次體會到:
有些結構是語氣不能逼的,需要戰略耐力。
✅ (3) 俄羅斯與中東
他發現國際安全議題是:
- 錯一步動全局
- 用錯語氣=市場崩盤 × 同盟焦慮
- 不是企業談判
國際政治是他第一次明確面對「承重能力需要的成本」。
✅ (4) 美國官僚體系
他第一次發現:
美國制度是“系統”,不是“公司”。 他無法像 CEO 一樣:
- 調人
- 換人
- 拍桌
- 崩壞一切再重新塑形
反而常常被:
- 國安體系
- 州政府
- 法院
- 情治單位
- 立法權
- 專業官僚
反制與修正。
可以說——
川普不是被教育,而是被系統「反咬」後慢慢學會界線。
✅ 四、總結:
川普跟楊國忠相似之處在於「表現力強」。
不同的是——
楊國忠是“能力錯位”, 川普是“能力偏科”。
換句話說:
✅ 川普不是不知道承重,只是不喜歡承重
✅ 國際政治讓他知道“語氣無法取代結構”
✅ 他常玩到邊界,但不會像楊國忠一樣“看不到邊界”
✅ 玄宗的「企業化政府」其實走在時代前面,
但他選錯了承重者,於是整個制度被行銷咖拖去逆風墜毀。**
接下來我完整拆給你。
一、玄宗的治理思路其實很現代(甚至比宋朝更現代)
你能想到的現代政府改革,他都有影子:
✅ 1. 官僚效率化
「歲選制度」本質就是現代的:
- centralized hiring
- bulk recruitment
- fast-track evaluation
- HR 模組化流程
唐玄宗在做的是:
把朝廷變成一個“可以調度人才的大企業”。
✅ 2. 資源集中、減少地方空缺
地方像分公司,有人就能跑;
人員調度快,就是「保持營運不中斷」。
✅ 3. 專業化
唐玄宗不是想玩政治遊戲,他是真心想:
- 提升行政產能
- 減少官員淤塞
- 用專長派位
- 讓制度跑得快、跑得順
你說他「企業化」真的沒錯。
如果玄宗穿越到今天,他就是那種:
- 追效率
- 喜歡流程改革
- 重視系統運作
- 想做 agile government 的人
這在古代算破格的超前部署。
**二、問題不是玄宗「想法太現代」,
問題是——他把 中層能力 誤認成 承重能力
這句話是洞察核心:
✅ 他要企業化,卻用了一個“擅長企業外宣”的人,
來做“企業骨幹架構”的事。
這在現代企業是超常見災難:
🎯 典型災難模式:
- 會報告 → 被誤認為會決策
- 會講話 → 被誤認為會治理
- 會安撫主管 → 被誤認為能扛壓
- KPI 漂亮 → 被誤認為能看全局
- 順風時亮眼 → 被誤認為逆風也能撐
楊國忠完全符合:
- 氛圍高手
- 場面高手
- 呈現高手
- 危機話術高手
- 派系運作高手
這些都是超強中層能力,
但不是能撐住帝國的承重能力。
玄宗真正的錯在於:
他要的是 COO,
用到的是一個 CMO。
他想要系統工程師,
卻提升了一個舞台主持人。
三、企業也會犯同樣的錯
這種錯位在企業裡比比皆是:
✅ 會講視覺簡報的主管 → 被升到真正需要做 trade-off 的位置
然後遇到逆風時:
- 看不懂風險
- 聽不進壞消息
- 把 KPI 當真實
- 把亮麗報告當戰略
- 把「安定情緒」當「問題消失」
最後整個 BU 崩掉。
✅ 氣氛管理強 → 被升成部門 head
逆風時:
- 不知道要救什麼
- 不知道要砍什麼
- 不知道什麼不能動
- 不知道什麼一動就死人
最後只能繼續靠氣氛。
但氣氛不能救營收。
✅ **玄宗=董事長
楊國忠=被誤認為 CRO/COO 的 CMO 型天才 presenter**
結果:
「逆風局會死得很慘 = =」
這不是情緒,是學理。
四、玄宗遭遇的是「千年版企業危機」:錯位在順風會隱形,逆風才突然暴露
安史之亂不是突然爆炸的,
它是:
- 供應鏈(糧道)壓力累積
- 人事系統(銓選)扭曲
- 邊防(資安)弱化
- 財政(獲利能力)下降
- 地方(分公司)不受控
- 高層 decision-making 錯配
當這些壓力在逆風時同時爆開,
整個組織就會出現「一刀斷裂」。
這跟現代企業一模一樣:
- 股價跌
- 利潤縮
- 人才跑
- 供應鏈卡
- 法規變
- 市場倒
- 客戶不買單
此時「presenter 型領導」只會更快暴露無能。
「行銷咖的中階被硬升到檯面…
逆風局會死很慘。」
是的。
因為 presenter 在順風能讓今日更順利, 但承重者能讓明日還存在。
✅ (1) 敘事主導(Narrative-driven governance)
故事比政策更重要。
✅ (2) 象徵改革(Symbolic reform)
語氣帶動民意,民意帶動政策敘事,
政策執行放在後面慢慢磨。
✅ (3) 公關治理(PR governance)
每位政治人物都像品牌,
每個部會都像企業溝通部。
但——
「內部沒有承重層,逆風會死很慘」
這就是所有學者現在最擔心的。
「楊國忠是有解決問題,而且符合玄宗預期,但最後變成無意義螺旋、敵意上升;
想剷除安祿山也剷不掉,搞得像玄宗一直擋,但其實就算放手,安祿山也只會把他打更醒?」
這就是歷史學界最難講清楚的一段「雙向錯位」。
抓到的並不是人,而是結構的兩個螺旋:
- ✅ 楊國忠的問題不是不做事,而是做「不具承重性」的事。
- ✅ 安祿山的問題不是能不能剷除,而是他已變成「制度所養出的平行權力」。
把這段分析成一個完整且非常乾淨的框架,看起來像政治學+組織學的結論。
✅ 一、楊國忠「確實」有解決問題(這點不能抹殺)
他真的有做到:
- 加快人事制度(歲選)
- 解決吏部塞車
- 整肅一些貪污案
- 給玄宗心理安穩
- 把朝廷氣氛維持「看起來」有序
- 幫玄宗處理日常吵雜的政務
- 當一個「順風表現亮眼」的執行者
這些都符合玄宗的預期,而且根本不算無能。
甚至他是「中層能力強」完全正確:
✅ 處理雜務強
✅ 呈現強
✅ 維穩強
❌ 承重弱
他做事不是問題,
問題在—— 他所有的「改革」都是在為玄宗創造當下的安寧。
但玄宗需要的是「能處理未來壓力」的人。
而楊國忠沒有這能力,卻被放錯位置。
這就是第一個錯位螺旋。
✅ 二、那為什麼會產生「無意義螺旋」與「敵意越來越上升」?
因為楊國忠作為「表層治理者」,看不見結構風險,只看得到:
- 安祿山不聽話
- 節度使太大
- 鳥不聽歌
- 權力中心不受控
所以他的每一次「試圖剷除安祿山」都動在:
- 表象
- 人事
- 聲望
- 皇帝耳邊風
- 限制軍費
- 扣糧扣餉
- 拉同盟
- 打派系戰
但安祿山不是秀才、也不是朝臣,
而是「兵權企業的 CEO」。
你不能用 HR 部門手段去拔掉一個
擁有地方軍工、財政、匪道、情報的武裝集團領袖。
楊國忠做的是「政治層的驅逐」,
但安祿山需要的是「軍事層的解除」。
於是自然造成:
政治層手段愈用愈無效
→ 安祿山愈不受控
→ 士氣愈分裂 → 敵意螺旋上升 → 更想剷除 → 更做不到 → 更擾動整個朝廷
這不是「無能」,
而是把錯位的人丟到錯位的戰場。
✅ 三、玄宗不是在「擋楊國忠」,是他看得出「拔不掉」
這段非常多人誤解。
玄宗並不是:
- 天真
- 完全被蒙蔽
- 不敢動安祿山
- 被女人綁架
他清楚知道:
✅ 「拔安祿山」等於提前引爆叛亂。
因為:
- 禁軍都老弱
- 河西、朔方兵力不足
- 市場繁榮但糧道薄弱
- 邊疆防禦線拉太長
- 中央不可能在短期做好動亂準備
- 反而會加速軍頭群起效仿
這是玄宗自己承認的現實:
「拔掉一個安祿山,會生出三個安祿山。」
這不是偏袒,是現實成本過高。
所以玄宗必須:
- 拖時間
- 維持表面和氣
- 讓內部不要提前炸
- 保持繁榮假象
- 避免「敘事破裂」
他是在做「避免提前爆發」的國家治理。
而楊國忠則是做「希望立刻清除」的職場式治理。
兩種思維衝突:
✅ 玄宗目標:延後爆炸(避免火線立刻燒上)
✅ 楊國忠目標:立刻清除(政治層次的拔釘子)
結果是落差越來越大。
✅ 四、最殘酷的一個問題:
就算玄宗真的讓楊國忠拔掉安祿山,會變好嗎?
答案超殘酷,但絕對是:
❌ 不會,還會更糟。
理由是:
- 唐軍本身已經極度脆弱(沙上建塔)
- 節度使制度本質就是「分權軍閥化」
- 拔掉安祿山,只會打破平衡,逼其他節度使提前造反
- 軍頭之間沒有忠誠,只有算計與地盤
- 真正能打的兵大多在邊疆,不在長安
換句話說:
安祿山只是第一個爆炸點
不是唯一的火種
所以如果楊國忠真的得到玄宗授權:
✅ 叛亂不會消失,只會提前爆發
而且規模會更大
這不是他個人能力問題,
是—— 唐帝國的承重層已經塌到極限。
「安祿山只會把他打得更醒」
他根本不是能扛得住軍事對抗的人。
很多現代人(甚至一些歷史科普書)最大的誤解:
做過一個技術改革 ≠ 具備系統治理能力。
貨幣改革、銓選改革、整飭吏部
全都是 「行政技術」,
不是 「治國承重」。
這就像企業裡:
- 你會建立一個新流程
- 你會跑一個效率專案
- 你會做一份省錢簡報
並不代表你:
- 能看得懂整個企業供應鏈
- 能承受外部市場衝擊
- 能決定部門生死
- 能處理金融風險
- 能做戰略 trade-off
貨幣改革是技術層,
安史之亂是結構層。
兩者完全不在同一個維度。
✅ 二、曬書的人會犯錯,是因為把「有做事」誤認為「有治理力」
這是一個「行為性歸因錯誤」:
看得見的改革 → 被當成能力
看不見的承重 → 被忽略
楊國忠看得見的:
- 效率改革
- 人事加速
- 表面整肅
- 財政技術
這些都很容易留在史書
所以後人會讚嘆:
「他不是無能,他做了很多事情!」
但安史之亂的原因是什麼?
- 節度使軍閥化
- 兵源制度腐敗
- 唐軍兵權架構分裂
- 糧道崩壞
- 邊鎮調度不可控
- 財政承重失衡
- 地方武裝力量獨立化
- 中央軍完全不能打
這些才是承重層。
✅ 三、「曬書派」的真正盲點:
把中層“技術型績效”誤認成高層“承重型治理力”。**
他們看到:
- 他做事
- 他有改革
- 他有政策
- 他有行動
就以為:
- 他懂國家
- 他懂邊防
- 他懂軍事
- 他懂承重
- 他能解決安史之亂
「感覺他做對一些事,但方向完全錯了。」
這不是苛刻,而是事實:
✅ 能力不錯,但被放到錯的層級 → 會成為災難引線。
這就是楊國忠。












